日期选择 logo

2023-09-10 第27,71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专版

“减负校长”:用生命照亮孩子多姿多彩的人生

张人利深耕基础教育一线50余年,将公办薄弱学校打造成基础教育学校样板,诠释一位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2023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和孩子们亲切交流。 (市教委供图)
       ■本报记者 张鹏
      
       将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公办薄弱学校,打造成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优质学校需要多长时间?年逾七旬的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用深耕一线的教育实践给出答案:7年!
      
       张人利担任校长的25年时间里,课堂内外写满了他锐意改革的故事: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上课不讲;作业多了,家长和学生可以“举手”,学生领到与自己水平匹配、难度各异的分层作业;深度整合的主题式课堂,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20多年来对口地段生源从未改变的情况下,学校仍然可以通过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赢得家长口碑。
      
       如今,“轻负担、高质量”成为学校闻名遐迩的一张办学“名片”,张人利也被不少家长亲切地称为“减负校长”。这里的学生不仅中考成绩优秀,学生的近视率也低于全市平均值近20%。
      
       从教50余年,张人利耕耘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诠释着一位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他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课程教学改革的领跑者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课上不讲!”
      
       “一所好学校的背后都有一位好校长,张人利校长既有对改革意义的悟,又有对改革实践的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张人利改变薄弱学校的密钥。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也同时接过了静教院附校校长的重担。那一年,学校从对口生源中只招到了13个学生。
      
       “摆在我面前就两条路,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勉强维持下去;要么另辟蹊径,探索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和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张人利选择了后者。
      
       课堂改革是改变薄弱学校的“第一板斧”。上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张人利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显而易见的课堂变化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张人利解释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包括学生已经会的,也包括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自己探索学会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可以“书中学“,也可以“做中学”。
      
       “备课本上写好的内容不讲,让学生自己讨论,这到底能行吗,不是浪费时间吗?!”课堂改变之初,正高级教师、语文老师陈美有些焦虑。张人利并没有反驳陈美的顾虑,而是笑着点点头鼓励她在两个班级进行平行实验,一个班级按照原有教学模式教,另一个班级采用改革后的方式教学,“我们让数据来说话”。一个学期后,看到了教学效果的陈美,主动带领语文教学组率先改革。
      
       正是张人利一系列改革举措,静教院附校在短短几年后就走出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同年,教育部要求当时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设立课题组来附校调研。中央教科所的调研报告对附校的教育改革充分肯定,认为“这个学校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从此“轻负担、高质量”成了静教院附校的一张“名片”。
      
       绿色教育生态的建设者
      
       “觉得作业多了,家长和学生都可以‘举手’”
      
       2008年起,张人利专任静教院附校校长,学校迎来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领的大发展,进一步擦亮“轻负担、高质量”的名片,建构起绿色教育生态。
      
       在静教院附校,随着后“茶馆式”教学模式的推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回家作业减少。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2010年,《后“茶馆式”教学》荣获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课堂教学变革走入正轨,张人利又开始琢磨新的改革。2015年起,静教院附校把信息科技、劳动技术、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初中社会等多门适合主题教学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进行统整实施,开展深度整合式教学探究。比如,针对六年级学生,学校设计了“智能家居”课,学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成立设计公司,组建团队一起完成室内设计等。看似一个简单的任务,整合了信息科技、劳动技术、道德与法治、美术和数学等诸多学科,将真实生活问题放在课堂里解决,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去年,《深度整合式教学——国家综合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刀阔斧改革的背后,是张人利深谙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底气。
      
       “双减”政策出台后,包括上海市五四中学校长沈嵘在内的几位校长,被张人利召集在一起,商讨政策中的各种细节如何在学校落地。比如,“双减”要求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一般学校按照要求公示作业就好了,但是张校长偏要刨根问底:作业为什么公示?向谁公示、怎么公示才好?那么,90分钟的作业量对七年级学生与九年级学生,意义一样吗?”一连串的问题,让沈嵘等年轻校长脸红了。
      
       张人利的思考总是能更深一步。他说:“作业公示,是促进学校提高作业的质,来控制作业的量,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静教院附校,一项“两个举手”制度昭示着对题海作业“宣战”:一是“学生举手”,如果当天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总量超标,学生可以举手,老师若不答应,学生可以直接找校长;二是“家长举手”,孩子作业写得太晚,家长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班主任,第二天孩子可以不交作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减少有难度的作业,抓住基础知识;对于成绩不错的学生,学校将增加“荣誉作业”,这是对他们学有余力的表彰。
      
       此外,静教院附校又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及特色活动,帮助校园绿色教育生态的创设。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个性化辅导。为此,张人利还为个性化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
      
       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
      
       “你想让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自己先成为这样的老师”
      
       很多时候,张人利“逼”教师们成长。一次,副校长高燕收到一位教师发来的短信:“此次期中考试的试卷,用了去年我出的一张期末考试试卷中70%的题目。”一句普通教师的抱怨,让张人利看到了教师队伍发展的大问题:“我们的老师命题能力有待提高!”
      
       随即,全校教师收到了一项“暑假作业”——出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张人利邀请外区专家来评判试卷的命题质量,选出10张优秀试卷嘉奖。整整一学期,一场命题能力的培养席卷全校,“几轮下来,命题能力还能差?”
      
       张人利接手静教院附校校长一职时,全校只有两名高级教师,还都是行政干部。如今,静教院附校154人的教师队伍中,有3名正高级教师,3名特级教师,28名高级教师和11名区学科带头人。让张人利欣慰的是,学校已经有10余名教师是从静教院附校毕业的学生。“能再次回到这里教书,说明他们对这里有深深的文化认同。”
      
       “你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你们就先成为这样的老师。”这是张人利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文教师、班主任陈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静教院附校工作。张人利做了一项教育实践,请陈岑从小学一年级教到九年级。“教过小学的老师,能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段历程,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能更好反哺初中的教学。”如今,陈岑不仅有面对小学生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也有面对初中生的豁达和放手,她也成长为学校小初衔接的带头人。
      
       记者几次在校园里遇到张人利,他身边总有人跟着,他们是从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向张人利校长学习的年轻教师、校长们。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校长章志强就曾向张人利提出了“非分要求”,能不能每年派几名一线教师到静教院附校学习?没想到,张人利一口应允。五年来,实验学校西校前后已经有18位教师深入静教院附校进行沉浸式体验、取经。
      
       近年来,张人利将“轻负高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成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基地主持人、“高峰计划”导师、“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基地主持人,还先后受静安、长宁、闵行、松江、金山和浦东等区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领衔参与了市教委推行的多个项目,包括“城乡结对”“初中强校工程”“集团化办学”“课程领导力”等,从他手中培养的教师遍布全国。
      
       人物小传
      
       张人利,1948年7月出生,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担任校长25年来,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把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打造成为“轻负担、高质量”的优质学校,呈现出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等特征。主持多项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先后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法制宣传先进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