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08-21 第27,69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崇明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团队加强专业化建设,创新打造生态司法高地

高质量司法赋能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崇明法院环资审判团队联合检察院对劳务代偿被告人开展回访活动。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商慧
      
       芦苇依依,飞鸟凌空,生态是崇明区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作为我国第三大岛屿,这里承载着上海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是上海推行系列举措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样板间”。
      
       崇明区人民法院紧跟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步伐,久久为功,努力做好“生态司法”这篇大文章。七年前,上海法院系统首个环境资源审判团队在此成立。七年来,该团队以环资专门审判为起点,延伸协同治理路径,用理论研讨为生态司法赋能,思想碰撞为前沿问题探路,巩固和完善具有崇明特色的司法服务品牌,努力把生态司法的“崇明声音”传播出去。
      
       生态修复才是重中之重
      
       奚西支堤沿岸滩涂上凉风习习,芦苇荡漾,一副夏日美好的模样。“以前这里都是破旧的厂房、砂石堆场,地上没有什么植被。”崇明法院环资审判团队成员赵美臣指着腾退前的滩涂照片向记者回顾案件。
      
       早在2003年,一家建筑材料公司租赁了这片滩涂作砂石堆场,至2019年合同期满。其间,建材公司在该土地上建造了临时水泥桶仓及砂料堆场从事混凝土生产。合同期满后,建材公司不愿意将滩涂腾退返还,引发了纠纷。看似简单的土地租赁合同纠纷,却引起环资审判团队的重视。
      
       本案承办法官、环资审判团队成员贺宇红介绍,“被告长期在滩涂从事混凝土生产、加工,对长江口滩涂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具有潜在风险。”崇明法院借力环资审判府院联动机制,积极协调各方,有效引导承租公司先行腾退。据悉,四分之三滩涂在判决之前就已经完成腾退。该案也入选最高法院湿地生态保护典型案例。
      
       “环资案件审理过程中,审判执行不是最重要的,生态修复才是重中之重,如果等到最终裁判结果作出后再执行,很有可能会延误最佳修复时机或者造成损害进一步扩大,生态保护是等不起的。”团队负责人黄菲菲说。
      
       崇明法院环资审判团队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工作重中之重,创新“先予执行”“劳务代偿”等修复方式,探索“碳配额交易”执行方式,督促环资案件中的当事人修复生态,让破坏者变成守护者。
      
       打造生态司法高地“崇明方案”
      
       为强化环资审判专业化建设,推动完善生态环境司法治理体系,自2017年起,上海崇明法院连续6年举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司法研讨会,邀请法学、环保等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生态司法领域热点前沿问题展开探讨交流,为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水平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七年来,建立上海法院首个环资审判咨询专家库,设立驻区河长办、驻区生态环境局、驻东滩自然保护区环资审判法官工作室,发布环资审判白皮书,逐步形成专家咨询、专家陪审、专家辅助的专家参与审判机制,打造生态司法高地的“崇明方案”。
      
       黄菲菲介绍,环资案件专业强、涉面广,需要借助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结合专业知识,对环境污染程度及生态环境修复方式等技术事实进行查明、认定。某起破坏生态民事公益诉讼案,由于涉及领域专业性强,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学者分别作为申请的专家辅助人、鉴定人员出庭,最终,法院当庭作出一审判决,而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的意见成为该案件判决的重要依据。
      
       将“法官力量”转为“全民力量”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贺宇红在崇明区向化镇开展巡回审判,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案件,同时以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为切入点,联合上海铁路检察院、崇明区农业农村委等单位共同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邀请向化镇辖区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旁听庭审。
      
       庭审结束,村民代表告诉记者,以前以为捕点小鱼小虾没什么,没有意识到捕鱼也有法律风险。听了庭审后知道在禁渔区或禁渔期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既破坏江河的水产资源,又影响水域的生态环境,这根红线是不能碰的。
      
       黄菲菲介绍,初期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案件中,多数被告人是崇明本地百姓,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法律知识淡薄,触犯法律不自知。对此,环资审判团队将审判关口前移,选取群众身边常见的典型案例,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充分利用巡回审判便民利民的优势,以案释法。
      
       同时,做好巡回审判“后半篇文章”,邀请渔政等相关单位,共同开展主题普法宣传,帮助群众对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可能引发的生态后果、法律后果、个人责任,建立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环资审判团队还将典型案例以漫画的形式制作成册和展板,在村委会、公园等公共场所巡回展出,用崇明方言制作普法短视频,让百姓在生活中随处能看到、随处能听到,推动普法宣传走深走实。司法审判真正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警醒、教育,环资审判团队致力将“法官力量”转为“全民力量”,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
      
       坐堂办案,百姓往往感触不深,巡回审判环境相对简陋,效果却出奇的好。2020年,崇明法院受理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案件40多件,2023年以来该类案件收案量只有4件。正是通过这种“巡回审判+”模式的宣传,本地人员违法捕捞的情况近两年已基本没有了。环资审判团队法官贺宇红说,希望通过案件审理和系列延伸工作,让环境资源案件越来越少,崇明生态越来越好,这是团队的初心和使命。
      
       团队小传
      
       崇明区人民法院环资审判团队,平均年龄30周岁、硕士占比80%,以专业化建设为牵引,聚力探索创新,着力打造生态司法高地,擦亮生态司法特色品牌。先后获评上海市法治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等称号,多个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