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婧 鲍金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数字技术路径,推动数字技术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融合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在算力、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分发、呈现形式、反馈机制实现整体跃升,从而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深度融合。步入数字时代,我们要把握数字技术创造的新机遇,重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水平。
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在算力、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核心优势能够使意识形态的内容分发、呈现形式、反馈机制实现整体跃升。
数字技术使意识形态的内容分发个性化。信息分发方式是链接意识形态与大众用户的重要桥梁。传统的意识形态内容分发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容易忽视受众的实际需求。作为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算法推荐能够基于用户信息、社交网络、行为属性等大数据的分析来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并据此向用户推送契合其价值偏好的内容。这不仅能增强用户黏性,还能实现意识形态内容供给与接受的动态适配,进而提高意识形态内容分发的个性化程度。
数字技术使意识形态的呈现形式立体化。意识形态必须依托一定的传播媒介来呈现。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带来了传播权力的去中心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效果的立体化。相较于电视、报纸与广播等传播渠道,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数字技术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数字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结在立体化与沉浸式的传播氛围中,促使意识形态的内容呈现及其价值观念更易被大众接受。
数字技术使意识形态的反馈机制精准化。为了及时把握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需要建立意识形态的调查反馈机制。传统的意识形态反馈渠道以问卷、访谈、实地调研为主,难以满足精准分析海量信息的需求。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在数据储存、挖掘、整理与分析层面的优势,使其能够实现对意识形态调查样本的全域分析,从而为做出意识形态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数字技术还能实时研判意识形态趋势的最新动态,搭建起精准反馈渠道。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数字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推动数字技术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融合创新,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数字技术路径,使数字技术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助力,是数字时代的重要课题。
树立意识形态建设的数字思维,明晰技术赋能意识形态的现实路径。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意识地将数字技术融入意识形态建设的全过程。一是树立“用户思维”,实现“传者导向”与“受众导向”的有机融合,及时关注数字技术用户对意识形态内容供给、传播方式、反馈途径的需求。二是树立“数据思维”,实现从“信息搜集”到“数据分析”的转变,提升对大数据的敏锐度并培养数据获取、分析与解读能力。
构建意识形态的数字生态系统,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积极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态势,与时俱进地融入数字化的发展浪潮之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主动借助数字技术的核心优势优化意识形态的内容供给、分发、传播以及反馈机制,构建多维立体、即时互动、精准反馈的数字生态系统,促使这一系统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民心的最大增量。
推进数字空间的意识形态治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在多元开放的数字社会,主体协同参与、多元思潮交互碰撞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境遇,数字空间的意识形态治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工作。由此,必须加强构筑数字空间的法律规约,明确数字关系网络中各方的具体责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范化、法治化治理提供长效保障。同时,运用智能化和信息化形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数字技术,确保数字技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规划“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意识形态领域智能技术风险及应对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