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兔年春节的脚步近了,年夜饭准备好了吗?在上海,王家沙的八宝饭、光明邨的本帮酱鸭都是市民的心头好,不少消费者都会选择去线下排队选购。
这些在上海滩“叫好又叫座”的美食,如何“破圈”发展、放大销量,是长久以来横亘在老字号品牌心头的一道课题。记者日前从沪上一些老字号品牌获悉,通过与在线新经济企业合作共创,如今这些海派美食既“守得住经典”,也能“破圈”走向全国市场。
合作的前提是“守得住经典”
农历新年少不了一口甜蜜幸福的八宝饭,既好吃,也讨个好口彩。制作八宝饭的商家不少,上海市民最认可的莫过于“王家沙”,它是当之无愧的“排队王”。每逢新春佳节前夕,王家沙总店上午9点开门,8点左右就有人来守候了。
王家沙点心店初创于1945年,历经近八十年发展,成为海派小吃的一张名片,但其售卖的八宝饭一直都是“单打独斗”,从来没和线上平台合作过。“不是没有考虑过,但品质的金字招牌不能丢。”总经理蔡宏杰袒露了一直以来的纠结点。
虞仁瑛是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技艺非遗第三代传承人,王家沙的立身之本一条条都装在心里,比如:在食材上,白糯米只能用太湖产的圆糯米,才能“光色好,糯而不烂”,豆沙只能用海门产的大红袍赤豆,才能“沙而不黏”,而制作环节更是有各种严格标准,“合作的前提,必须是能守住经典”。
创立于1958年的光明邨大酒家,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这家沪上传统老字号,拥有酱鸭、爆鱼、走油蹄髈、鸡汁馄饨、鲜肉月饼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产品,淮海中路总店门口常年不散的长队见证着消费者的偏爱。光明邨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料品质、烹饪工艺、质量控制是其赖以生存的秘诀。
破局的关键,在于新经济企业日益成熟的产业链和研发能力。兔年春节,当叮咚买菜开始研发八宝饭时找到了王家沙,蔡宏杰介绍,他们对叮咚从研发到生产端再到产品端进行了多轮详细考察,评估认为其有品控的专业性,最终决定把首次合作的机会交给叮咚。光明邨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多次实地调研逸刻的利安食品工厂,对原料、工艺、食品安全进行评估,认为有了合作的基础后,才选择跨出合作的第一步。
共创“破圈”实现标准化生产
敲定合作只是第一步。在王家沙与叮咚买菜的携手过程中,并没有把复制原有的“长红”八宝饭作为目标,而是决定“共创”新产品,双方的研发团队首次并肩作战。
虞仁瑛全程参与了新品研发,她主要负责在原料、工艺和手法上保证最终的产品是原汁原味的王家沙口味,双方先后改了无数次,终于试出了最终版本——双色糯米豆沙八宝饭,把消费者心目中最经典的“豆沙八宝饭”和“血糯米八宝饭”创新结合到一起。
在“共创”过程中,虞仁瑛也有了新的收获。以往王家沙的八宝饭不讲究包装,用红色塑料纸一包,散放在筐里,“颜值”不受年轻人喜欢,而叮咚买菜为新品专门设计了精致、方便携带的外包装,并严谨地将所有配料、营养成分、能量都展示在产品页面上,这让老字号品牌颇受启发。
与王家沙不同,光明邨与逸刻的合作难点,是在保证地道口味的前提下将传统餐厅工艺调整为标准化生产方式。逸刻研发部门负责人介绍,此次合作其实从两年前就开始了,整个研发打磨过程历时633天,商品前后调整了30多次,最终才选出6款产品上市,每一款都被光明邨的老师傅确认过“原味”才能上架。除此之外,逸刻研发团队还采用两种保护气体锁鲜装,实现了传统餐厅熟食以预包装形式进入便利店销售的突破。
数字经济给老字号带来新机遇
赶在春节前一个月,光明邨首次与新零售品牌跨界合作的新品上架了,首批6款产品均为招牌菜,包括老上海本帮酱鸭、酱鸭膀、酱牛肉、四喜烤麸、蜜汁叉烧和黄金炸猪排。“一上市就受到热捧。”逸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家门店都是每天售罄,相比同类熟食产品,销售额增长近20倍。
记者注意到,上新的包装也很有讲究。依据社区店和CBD店不同的客群画像和消费需求,逸刻分别推出长方形大盒包装和正方形小盒包装,前者迎合了家庭用户需求,后者则为100克左右,“一人食”的份量适合办公楼白领就餐场景。白领张小姐在午间下楼买了一盒四喜烤麸,与便当搭配,“小盒装一个人吃正好,味道和妈妈在光明邨排队买回来的一模一样”。
王家沙与叮咚买菜联名推出的首款经典八宝饭——双色糯米豆沙八宝饭同期也在全国范围内上架,首日3000份被一扫而空,截至1月19日已售出25万份,成为平台销量最高的“爆款”八宝饭。这让王家沙看到了数字经济的新机遇,蔡宏杰感叹,以往店里卖八宝饭,产量大多是师傅凭经验估算,而现在则可以通过大数据预测,更加精准地控制生产、减少浪费。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新经济企业在老字号品牌与年轻消费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形成双向“破圈”,一方面让老字号的美味经典与文化记忆触达年轻人,另一方面也给老字号带来全新的潮流元素,由此焕发新的活力。叮咚买菜预制菜负责人欧厚喜表示,已与包括王家沙、上海老饭店、绿波廊等老字号品牌联手,帮助它们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破圈”,推动沪上老字号品牌在全国开拓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