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12-18 第27,44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一线声音

       勇攀科创高峰,在万米深海烙上中国印
      
       葛彤(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就在今年10月,我所在的上海交大船舶海洋团队与中远海运集团联手实现大型船舶的氨柴双燃料发动机点火,这为我国正在研制中的第一艘氨燃料动力船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空白。从牵头自主研发“天鲸号”“新海旭”等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到实现我国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在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征途上,一代代交大科研团队正留下越来越多的足迹。
      
       以我熟悉的深海科技来看,近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干成了许多过去不敢想或想干而不敢干的大事。从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7062米,到2020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10909米,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万米深海从此烙上中国印。
      
       作为扎根深海无人调查作业装备技术研究领域的一员,当前,我们团队正在抓紧做好海龙系列无人潜水器装备的传承和发展。未来,我们将在实现覆盖全海深的系列无人潜水器装备研发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深海和深渊调查、深水工程施工与作业、深海采矿等领域对深海无人潜水器装备应用的需求,奋楫笃行,勇攀科创高峰。
      
       (本报记者 吴金娇 整理)
      
       培养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民健康守门人
      
       吴韬(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作为一名医学高校的管理者,我深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基础在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核心在于加强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提高医学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健康”冠名的医学高校,正聚焦全科医学、急救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康复等紧缺医学人才以及医疗器械、医学影像、医学技术等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积极为复合型医学卓越人才搭建培养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打造研究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落实“新医科”理念,强化“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设新兴医学专业学科,构建交叉融合的医学学科新结构。在课程设置中,学校还积极发挥医学课程思政、医学情境教育和榜样示范的作用,推动先进事迹进校园,开展有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温度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情怀的家国情怀教育。
      
       我们始终坚持,要“跳出医学办医学”,从医学高校这一医学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健康”医学人才,培养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民健康守门人,锻造一批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靠得住”的新医科人才,加快将上海健康医学院建设成为“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高校。
      
       (本报记者 李晨琰 整理)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朱绍中(上海杉达学院党委书记)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
      
       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当前,民办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心无旁骛办教育。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民办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创新之举。
      
       在上海杉达学院,瞄准培养“靠得住、用得上、行得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持续革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真正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不断适应新业态的发展。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推动各行各业的业态和模式发展产生革命性变革,对于从业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单一技能,而更多地体现为多维度、综合性的能力和素质,这些都呼唤高校顺应时代潮流,在改革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必须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本报记者 储舒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