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琼芳在呼吸病房为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本报记者 袁婧 摄
■本报记者 唐闻佳
2020年除夕夜,作为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员,她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抢救生死一线的新冠患者,撰写的67篇日记集结为《查医生援鄂日记》,被译成多国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医生的抗疫精神。
2022年,新一轮疫情来袭,她在上海投入战“疫”工作,先后以仁济医院医疗队医师组副组长、组长的身份,转战多个方舱医院、定点医院。
她,就是查琼芳,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0万字援鄂日记记录“点点萤光汇成星河”
“当时要去武汉了,说不害怕是不现实的。没有人生来就是勇敢的,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要学会克服恐惧。遇到这个情况,呼吸科责无旁贷要冲在前,并且,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2020年的武汉战“疫”,是查琼芳从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2020年的除夕夜,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她出征了。这是上海最早支援武汉的一批医生。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奋战67天,她写下67篇日记,汇成10万字《查医生援鄂日记》。这是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日记,目前已译成9个语言版本,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发行。
“起初写日记是为了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写点东西回去,让大家在上海放心’,后来这成了我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查琼芳说,作为医生,刚到武汉会有挫败感,面对未知的病毒、危重的病情、患者的煎熬,写日记成了她战胜疲惫、鼓舞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
查琼芳把记忆最深的事写在日记里。比如,3月8日妇女节,“节日里大家都渴望收到花,而当时的武汉,能拿到花不容易。志愿者到处去找花送给我们医疗队,还有云南鲜花空运到武汉周边城市,再经高速送进城。在那个时刻、那个地方看到一朵朵鲜花,很多人流泪了,那一刻真切读懂了什么叫万众一心。”查琼芳说,后来写日记,更多是记录别人。这里头有许多平凡的患者、医疗队友、警察、社区工作人员,还有货车司机、志愿者、快递员……每个人在努力发着光与热,见证一座城市逐渐苏醒痊愈,“点点萤光汇成星河”。
双重身份意味着更多责任,以仁心仁术点亮万家灯火
时隔两年多,今年3月,查医生又“出发”了。在此次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仁济医院隔离救治点临时党总支书记、医师组副组长,查琼芳带领医疗队先后转战世博展览馆、嘉定F1赛车场、新国际博览中心等方舱医院、静安公惠定点医院。
这支仁济医院的200多人医疗队里,很多队员曾援鄂。“我们当时出去是帮助朋友,这次是保卫自己的家。”查琼芳感慨,当时上海每日新增病例已破千,对医疗队来说,压力前所未有。快速摸清情况,制定工作流程,让大量轻症与无症状感染者尽快康复,让床位“转起来”是他们工作的重心。
作为临时党总支书记,查琼芳带头冲在前,一次次穿着“大白”在超大方舱里听老百姓的诉求,不断与团队完善调整流程。在仁济医院管理的方舱里,很快,不仅是党员医务人员,患者中的党员也积极“站出来”,担任病区志愿者,帮忙分发物资。鲜红的党旗下,红色战斗堡垒聚拢力量,大家拧成一股绳。
“医生、党员,双重身份,就意味着更多责任。”查琼芳是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一名学生党员。同年7月,她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大医学院)毕业进入仁济医院。她始终难忘入职之初,医院党委书记郑重地找到她。“书记对我说,作为学生党员,进入医疗系统,与普通医学生又有不同,不仅要管理好专业,更要发挥带头作用。”查琼芳把这份叮嘱记在心里。从医24年,在呼吸科的日常诊疗中,她尽力帮助每一位患者,收获患者的真心托付与信任。
“一朝为医,即是一生赴救。”对于作为医者、作为党员身上的这份责任,查琼芳这些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医者心之所向,并非高居圣坛之上,而是去点亮凡尘俗世间的万家灯火。不论是否成为专家、‘大牛’,定会收获患者真心,这是我认为的最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