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2-23 第27,08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1版:文汇智库

让大学成为传承和引领城市文明的典范

       ■郭为禄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在上海这座高等教育名城,大学从来都是建设和提升城市文化的重要力量。
      
       通过打开大学精神的大门,上海的大学一定能更深融入城市,助力把城市精神品格转化为每个上海市民精神成长的丰厚土壤,助力塑造新时代上海市民的新形象。
      
       2021年10月,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校园旧址上,在苏州河畔,华东政法大学开放了包含“一带十景”在内的滨河空间,率先迈出了上海高校全面展示校园历史风貌的重要一步。在开放校园的基础上,学校更加注重向市民展现追求真理、开放包容的学术文化和充满家国情怀、引领风气之先的大师气度。学校坚信这一开放不只是历史风貌展示,更是文化之引领。自滨河步道开放以来,学校会同社区以更多耐心、更多细心改进工作,优化管理服务,最大限度让市民享受大学开放空间,最大限度展现大学文化气质。广大师生在步道的志愿服务中,为市民讲述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在市民之中普及责任意识、契约精神、科学观念、人文素养,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引领者,使得大学文明成为引领城市文明的典范。我们深信,通过打开大学精神的大门,上海的大学一定能更深融入城市,助力把城市精神品格转化为每个上海市民精神成长的丰厚土壤,助力塑造新时代上海市民的新形象。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交相辉映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大学是推动中国现代文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途中,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的大学应进一步肩负起传承和引领城市文明的时代责任。
      
       大学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世界先进文化交流、对话、碰撞与争鸣的前沿阵地,也是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风向标。大学文化是构筑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的重要力量。近代以来, “集世界之智、学各地之长”的中国大学成为先进文化交汇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也推进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第一所国立医学院、第一所党领导下的大学,推动了现代化高等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这些高等学府的发展共同推动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可以说,上海在崛起成为超大城市的一百多年中,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具有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互构关系。上海的大学文化植根于上海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历史实践,孕育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土壤,又以自身的精神气质、担当作为融入上海现代化大都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
      
       大学是“兴文化”的重要力量
      
       现代大学自发轫之初,便成为文化策源地,成为反映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性力量。正如黑格尔所言, “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一流大学是一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高地、创智源泉,更是精神坐标。世界一流大学是知识、智力、智慧、思想生产的策源地,也是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服务国家建设重任、回应时代发展命题的大舞台。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上海的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智慧策源能力,在为城市发展提供创新动能的同时,大学更是为城市提供了更加活跃的文化空间、更富魅力的人文环境。
      
       在上海这座高等教育名城,大学从来都是建设和提升城市文化的重要力量。大学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一直以来,上海的大学立足自身传统、会通中西之学、聚焦时代命题、展望城市未来,开发出一个个反映本校风格、彰显上海风范、富有东方魅力、产生全球影响的大学文化品牌,形成了一张张特色独具的上海城市文化名片。
      
       大学也是创造面向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迈入新时代,面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上海的大学应当打造高标准文化地标,通过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让前沿的对话、高雅的艺术、新潮的剧目、先锋的作品登陆校园、亮相上海;应当成为原创作品的肥沃园地,通过引导促进青年文化艺术人才健康发展,培育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的名家大师,不断推出“上海出品”的传世之作、镌刻上海印记的文化精品。
      
       大学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有责任为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大学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用伟大建党精神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感染人、激励人,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对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深刻理解。大学应当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强大支撑,通过理论诠释、科学研究、智库决策,服务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更有温度、更为雅致、更有韵味的上海城市文化建设。
      
       大学肩负传承和引领城市文明重任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全力吹响了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冲锋号。作为已经将其活力、精神、气质、品格深深融入上海发展史、奋斗史的上海高校更要在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鸣协奏中,共同引领文化潮流,延续文脉传承,推动学术新思想、文化新潮流持续涌现,汇聚推动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不竭动力和蓬勃活力。
      
       在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历史进程中,一个立足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大都市的高校圈群,正被赋予更高的使命任务、更强的责任担当。大学要做上海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推动者,让大学成为繁荣上海都市文化、引领上海城市文明、推进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新高地;要站在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点,做上海城市文化的传播者、诠释者、弘扬者,让大学文化成为展示中国国际大都市精神、气质、品格的新窗口,推动上海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的交流对话,增强上海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赋能上海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具体实践;要夯实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承的支撑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上海培育大先生、为社会输出建设者、为国家贡献新智慧,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学文化提供上海样板。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