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11 第27,01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梁波罗:在上海望向窗外,永远有风景

       年少时在上海初识梦想,见到了更宽广的世界。而今,我的眼前,是一幅持续创作中的画,是上海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是关于上海的独家记忆。
      
       ——梁波罗
      
       “我到上海的第一个家,就有窗台。”那是愚园路608弄的一栋四层楼小洋房,二楼住着作曲家梁乐音,琴声飘向楼上,环绕着住在三楼的梁波罗一家,由此在他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靠近窗台的地方放着一架钢琴,3岁多的梁波罗被妈妈抱到琴凳上。然而,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黑白键实在枯燥。梁波罗时不时便会向窗外望去,只要见到院子铁门边出现钢琴老师的身影,就一溜烟儿逃到四楼,有时还会踩着屋顶的斜砖瓦,躲到烟囱后面。几次三番,妈妈终于打消了把他培养成一名钢琴家的念头。
      
       这或许是“窗台”第一次“改动”了梁波罗的人生方向。
      
       不久后,梁波罗跟着父母从沪西搬到了城市的北边,住到了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梁波罗记得,窗台的斜对面就是一家电影院。那时,爸爸经常会搬一把凳子到窗台前,与梁波罗一同坐着。一个雪天,梁波罗看到电影院那边有动静,原来是影片《松花江上》的首映礼。窗台的视角刚好可以越过电影院的铁门,一位女士穿着带有镶花边的棉袄站在人群中,那是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张瑞芳。从未见过电影明星的梁波罗好奇地探出头去张望,“没想到若干年后,她会成为我的同事”。
      
       这或许是命运第一次在梁波罗的耳旁摇响了人生志向的铃声。
      
       后来,梁波罗一家搬到了四川路宝安路上的一个独栋小别墅,在那里,他迎来了上海解放,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了戏剧。
      
       横浜路桥附近的上海剧专,初中生梁波罗正瞧着热闹。这个以高中生为主的寒假戏剧班正为抗美援朝排演一出话剧,导演挨个让男生读其中一段台词。一路读过来,导演走到了梁波罗跟前。“读一下。”“我也要读?”梁波罗赶紧正色,前面重复着听了很多遍,这段台词早已烂熟于心。读着读着,梁波罗突然入戏了,声泪俱下。一旁的导演为之感动:“男主角就你演了。”
      
       话剧上演那天,梁波罗又习惯性地找了一个窗口朝外看去。观众鱼贯而入,蓦地,他有了一个想法:或许这就是我以后要走的路。中学毕业后,梁波罗拿到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两张录取通知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住处从北搬到东,从东搬到西,又从西搬到南:凤阳路、静安寺附近、华山路常熟路、淮海路瑞金路……每个地方都给梁波罗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回忆:宿舍里是高低铺,一到晚上呼声起伏,“就像铜管乐队”;上影的招待所两人一间,“每天调房间,隔壁床邻居都是到上海来出差的人,天天不一样”,“最好的邻居就是演《红色娘子军》的王心刚,他不打呼噜”。
      
       后来,梁波罗搬入单位分配的上影公寓,他挑选6楼的一个单元,对着零陵路。在这个窗台,他常会写点东西,也依旧保留着往外张望的习惯。万体馆从无到有,在他的窗前慢慢成型。
      
       一有球赛,梁波罗就敞开窗户,打开球赛直播,关掉声音,窗外的音浪同步且更有现场感。遇上演唱会,他家就变成了场外VIP位,“一天听两遍,排练一遍,正式演出一遍”,梁波罗说话不疾不徐,偶尔适当留白,就像念台词一般,让韵味飘一会儿。他说,只有张学友会完整地唱两遍,“百听不厌”。他还说,窗外有几棵玉兰树,“我们家从不需要看月历,玉兰花开,春天就来了,天就要暖了”。 (文/刘力源)
      
       梁波罗,1938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在影片《51号兵站》中塑造了地下工作者梁洪的形象,受到观众的喜爱。2017年,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