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9-07 第26,98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2版:文艺评论/艺术

刘小东和他的朋友圈

刘小东《自画像》
       帕帕拉佐
      
       “我想画一批我的朋友,三十年交往以上的朋友,已经发胖步入中老年的朋友。”2020年10月3月,画家刘小东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时隔不到一年,他的个展“刘小东:你的朋友”在上海尤伦斯艺术中心,穿越疫情正式与观众见面了。
      
       作为中国当代油画界的领军人物,刘小东的绘画将个体的真实与时代紧密连接,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生命的活力、行动的瞬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并在诸多实地创作项目中,以敏锐的画作、文字和影像观察着世界。
      
       去年十月一回到国内,刘小东即着手创作“你的朋友”系列,并于今年夏初全部完成。2020年疫情大部分时间被困纽约,刘小东与妻子和女儿只能待在公寓里,或在附近街区活动,也因此萌生了描绘最亲近人的想法。与朋友和家人数月的分离,以及致命病毒的阴影让他开始思考这些最为特别的亲密关系对他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人类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直是刘小东笔下世界探索的主题。2010年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的“金城小子”个展是他此前对此主题最为深刻的一次剖析。而相隔11年后,刘小东再度将凝视的目光拓展至他的朋友圈及家人身上。在该展览中,一个由导演杨波拍摄、关于画家与他的朋友、亲人在作画期间共同生活、日夜相处片段的纪录片,在上海尤伦斯艺术中心,作为这个展览的一部分同步放映。这个长达90多分钟的片子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观众驻足观看,更有人评价说,它的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画展本身。
      
       这几乎代表了刘小东近年来创作的一大特点。作为画家,他不愿把画布作为单纯的一个结果抑或作品来展示展示就完了,而是把画画这件事拓展成一个全方位的项目来设计。他画的每一个系列,都好比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呈现他本人是如何一步步进入那个他尝试深刻理解和描述的世界。从草稿,到他写的创作笔记,到创作前期实地拍摄的照片,到和创作对象的交谈和场景布置,刘小东的创作过程更像一位电影导演在记录着一个故事的创作过程。
      
       某种程度上,小东更像一位从电影导演转变而来的画家。无论在纸布还是画布、抑或是视频和影像,都成为了他最终作品的一部分。他画中的对象是他的演员,而作为观者的我们则是他的观众。我想这是他作为当代艺术家区别于一般画家最显著的一个特征。而他这种特别的工作方式,还有星光熠熠的后援。比如,侯孝贤就在十多年前跟随刘小东画画的脚步,拍摄了一部叫《金城小子》的纪录片,这个片子还获过大奖。
      
       这次也是一样,杨波为刘小东“你的朋友”的整个创作行程留存下珍贵的光影注脚。
      
       去年十月,在北京北郊知名作家阿城的灰砖小院的角落里,在秋风落叶中,刘小东开始画阿城。而整个11月,刘小东一直留在黑土村,与母亲、哥哥和远亲享受深秋的金色阳光。在哥哥的帮助下,刘小东把一座废弃的农场棚子改造成临时的户外工作室。随天气逐渐转暖又可以重新在室外作画时,刘小东在北京798艺术创意园与妻子共用的工作室院子里画下妻子喻红,还在王小帅位于草场地工作室的露台上画了这位导演。春去夏来,刘小东以两组朋友及其孩子的群像为“你的朋友”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纪录片中,有这么一幕,发生在画阿城的间隙。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刘小东和阿城回到室内,尽管整日整夜地站立被画十分疲惫,但阿城依然保持了阿城式的静气。刘小东借此切入话题,“为什么阿城总是那么淡定从容?”阿城的回答同样耐人寻味,他说:“你首先要爱这个世界,不爱其他就什么都不用说了。”
      
       这位作家的言下之意是,艺术家的共性是爱这个世界,有了这个前提,你才有要描绘这个世界的冲动,你才能坚信,一切(不好的东西、疫情的困扰)都是暂时的,你才会想要把对世界的关怀留下来。
      
       “我在阿城面前就是个白痴”,刘小东曾这么自谦地说过。1993年,刘小东与阿城相识。彼时,阿城已经出版了《棋王》,且做了《芙蓉镇》等多部电影的编剧,十余岁的年龄差距并未阻碍两人成为挚友。这些年,阿城曾多次参加过刘小东的“项目”。为他的作品展览担任艺术指导、图片记录者与纪录片拍摄者等等。
      
       此次展览中,《阿城》是“你的朋友”项目中第一幅完成的油画,在近三米高的巨大画面上,阿城安然闲适地站在小院一角,不远处有个大井盖子,意喻“生活中的陷阱”。十月的北京正是初秋的季节,年近迟暮的阿城瘦骨清风的形象,与身后院落里微黄的爬藤与落叶、利落的竹枝相互映衬。刘小东在阿城家现场创作了近一周才完成这幅作品的大致构架。在日记里,刘小东写道:“画画是最好的借口,让我们待着。”难得的相处时光不仅让刘小东回忆起了诸多往事,也让这次项目的创作架构与方向逐渐变得清晰——他决定将绘画对象的范围缩小到三两好友与亲人,通过“专注的面对”来反复思考肖像绘画的可能性与凝聚其中的时间性和情感。
      
       如果不是这个纪录片,也许很少有人了解刘小东还与中国第六代电影有着这种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恐怕在当代艺术圈里找不到第二人。刘小东曾亲历并参与了这一代电影人的重新出发,在我国第六代电影人的电影中,也时常会有他的身影出现。
      
       1992年,他和妻子喻红出演了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2000年他的另一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4年他与王小帅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客串两个暴发户。多个艺术门类的“混合表达”就此成为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作为同样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成熟起来的一代艺术家,刘小东和“第六代”间拥有共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灵感。
      
       当年,他们是一起迷茫一起探索的一代人。天赋出众的刘小东年轻时曾把各种主义玩过一遍:又民族又敦煌,一会儿毕加索一会儿梵高,学克莱因把墨泼在身上在画布上滚,搞行为艺术,最后还是决定从汪洋大海般的美术史里往回撤,回到现实,回到具象,回到身边人。他改变了中国画坛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把油画作为展现宏大叙事的手段;与此同时,中国的“第六代”电影人亦以电影作品不断击破“第五代”所缔造的叙事传统,并掀起了新纪实美学的浪潮。在最早发现刘小东的批评家范迪安看来,当年刘小东的横空出世代表了“中国艺术的年代转换”。而这次“你的朋友”所展出的那些“画中人”,正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代新人,他们曾和这位新写实画家一起生猛地往前走,希望电影和油画可以穿透历史,走出一点自己的样子。
      
       刘小东和王小帅的缘分开始得很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小东与王小帅先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他们共同度过了桀骜不驯的大学时期,并自然而然地开始参与和影响彼此的创作。刘小东大学毕业之后画的第一幅油画就是以王小帅为主角,随后王小帅又相继出现在《青春故事》《走神儿》《野外麻将》等一系列作品中。除了喻红,王小帅可能是刘小东画得最多的人。2010年,王小帅在北川的地震现场拍摄《我的镜头》时,刘小东和他创作《出北川》的过程成为了这部短片中的第一个镜头。
      
       画《小帅》时,北京正值桃花盛开的清明时节,画中的王小帅坐在工作室阳台上,面对着地上的巨大火盆,随着炭火的温度一点一点升高,早年一起拍电影的点滴往事仿佛也在此刻回温。这对老友一起从青年步入中年,他们的儿女也已成长到了当时两人相识的年纪,生命在平凡的日子中开启了新的轮回。
      
       看刘小东的画展,他的画画的朋友们都反映说,小东每到一个地方,不用待多久,待十天或者一天,他马上就能把那个东西抓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学者爱说是精神实质或别的什么,其实不是,它其实是一种直感。就像《阿城》里的那个井盖,或者《小帅》脚边的那个火盆,这都是刘小东直感优异的体现。目前的中国画家里,不管是传统题材、传统技法的,或是现代的,似乎还没有哪个人在直感上超过刘小东。我们很多艺术家的直感都消失了,只剩下技法,因而失去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