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止境、改革不停歇,这或许是我们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何易
位于上海外滩的海关大楼,见证了百年海关的风云变迁。站在海关大楼401房间窗口,77岁的顾振兴说,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上海海关货运监管处的值班室,关员每天在这里接受派单,前往黄浦江沿岸各个码头进行监管作业,从这里望出去可以远眺江面上的繁忙景象。如今,黄浦江两岸高楼林立,外滩夜景美不胜收,陆家嘴金融城美轮美奂,展现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荣和城市软实力。
从历经屈辱的百年洋关,到如今走向成熟自信的智慧海关,一部上海海关发展史,正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
坚持让英国船长申报,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江海关,是晚清四大海关之一。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的象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关税主权,江海关被洋人把控,并建立洋关制度,致使国家税收流失,海关也成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附庸和帮凶。退休后参与关史志编撰工作的顾振兴,每每说起这段历史,声音就有些哽咽。
1949年5月25日清晨,江海关大楼挂出了长达30米的巨幅标语“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并在钟楼升起黄浦江畔第一面红旗。两天后,上海全面解放。自此,江海关彻底结束屈辱的历史,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并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1961年,时年17岁的顾振兴准备考大学预科,当老师讲起中国海关的屈辱史时,他就暗暗下决心,要成为中国海关关员。成绩优良的他成为当时位于汾阳路的上海海关学校的第五届100名学生之一。该学校学制四年,1964年,巴基斯坦和中国通航,上海海关急需关员,于是顾振兴等30名同学提前一年开始实习。
“当时,国轮很少,几乎所有靠港上海的货轮都是外籍租船,船长船员也多是外国人,我们的任务就是监管这些船舶。”穿着崭新的人民海关制服,驻守在国门口岸上,顾振兴感到由衷的自豪。
“这里是中国海关,你携带的物品必须向海关申报接受检查。”1965年,一艘外籍货轮停靠上海港码头,50多岁的英国船长携带着一个大包就要下船。站在舷梯口的顾振兴立即有礼貌地向船长问: “请问你带了什么东西,请向中国海关申报。”船长一脸不屑,一边嘟嘟囔囔,一边就要往前闯。看到这一情况顾振兴毫不退缩,拉起边检战士,堵在舷梯出口处。在年轻关员有理、有利、有节的坚持下,半个小时后英国船长屈服了,向海关申报携带的物品,并打开让顾振兴检查。看似一件小事,背后却是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
心里没有个人得失,为海关事业贡献力量
在海关大楼档案室里,保存着许多珍贵历史资料,其中有几封泛黄的“人民来信”,放在极为显眼的位置。
1978年、1979年,上海海关9名年轻关员联名写信,上书国务院,第一封信写于1978年1月,信中呼吁恢复海关征收关税。
顾振兴就是当年写信的9名关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当时写信呼吁恢复征收关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我们这些党员心里没有个人得失、个人诉求,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为海关事业贡献力量。”正是这种使命和担当,上海海关的年轻关员们反复起草修改,终于定稿。
1978年1月5日,这封信从黄浦江畔海关大楼寄出。半年后,这群年轻的海关人收到了财政部信访室回复,告知正处理中。为再次引起中央重视,他们又接连写了两封,除要求恢复海关征税外,还提出改进税收制度、修订税则等一系列建议。
这三封信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肯定了上海海关的建议。随后,各项改革举措接连出台。1980年1月1日,海关正式恢复关税征收;2月,海关总署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三封信推动的海关改革,结出了丰硕成果——据统计,2020年全国海关征税入库超过1.7万亿元,超额完成6.5%。
顾振兴说,一起写信的9人中,有人已经过世了,信件也成为历史资料,但这种大胆闯、大胆试,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大通关”见证时代变迁,成为改革缩影
在海关历史上,“大通关”一词发源于上海海关。1997年,上海海关决定由顾振兴组织课题组,提出改革方案。“时间不等人啊!我们课题组立即投入工作,最初名字就叫‘大通关作业模式课题组’,海关总署确定上海为改革试点。”改革方案在试点后,很快扩展到上海31个业务现场,后来建立通关中心,打通码头、货栈等口岸相关单位。上海在全国率先形成“大通关”格局后,外贸物流效率大大提高。
2001年一家外资公司的一封信加速了“大通关”由内向外拓展。这家公司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议,希望缩短口岸滞留时间。顾振兴认为,光海关一家改革还不够,口岸各单位要一起改,由此诞生了具有首创性的通关模式——空运直通式。至2002年底,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通关已实现海运24小时、空运12小时。 “大通关”制度的正式落地,也推动了上海电子口岸的建设。
2014年6月18日,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国率先上线,实现企业“一个平台、一次提交”,仅货物进出口申报,就从实施前的24小时缩短至实施后的0.5小时。现在,上海“单一窗口”已在全国口岸复制推广。
顾振兴感叹,上海海关的改革创新,是国家和上海改革的缩影,创新无止境、改革不停歇,这或许是我们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摄影:何易
人物小传
顾振兴,1944年11月出生,1973年12月入党。曾任上海海关副关长,是写信给国务院呼吁恢复关税征收的9名关员之一,也是上海海关应用报关自动化系统、 “大通关”和保税区建设等重大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2005年1月退休后担任过上海海关学会会长,致力于关史志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