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3-26 第26,81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文汇教育

导师不让参加自选实习,矛盾如何解?

       ■马臻
      
       近日,在“文汇”App读到一篇文章《某高校导师反对研究生实习,硕士生究竟该实习吗?又将如何安排?》。
      
       起因,是某高校一位导师在课题组微信群严厉地表示,实验室所有的硕士生原则上不允许出去实习,“对此有意见的同学请直接办理退回院办的手续”。为了说服学生,他还用了比较“糙”的比喻——实习就像和“渣男”试婚。不料微信被截屏上网,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现在研究生找工作这么难,不实习怎么行。也有的网友认为,读研一共才两三年时间,哪有时间实习。
      
       但我这个在高校“潜伏”多年的导师认为,这并非表面的“实习有用或者没用”那么简单。必须根据不同情况条分缕析,消弭误解。
      
       研究生实习到底有没有用?
      
       讨论问题时,我们得界定讨论对象的范围,而不能偷换概念、各说各话。
      
       研究生“实习”分两种,一种是培养方案要求的专业实习(比如新闻专业学生去新闻单位实习),是“规定动作”。另一种是研究生自行选择的实习,有时候和本专业关系不大,比如环境专业的学生去做电商。
      
       “规定动作”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现在矛盾的焦点在于学生的“自选动作”。
      
       参加自选实习究竟有没有用?我们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一概而论。
      
       无论是复习大学英语六级,还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文学作品,总会有些收获。实习也是如此,无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都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明白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
      
       而且,实习对于学生找到一份和实习内容相关的工作会有所帮助。比如,我有一名硕士生去年暑假“自选”实习,所以在去年“金九银十”两个月投简历弹无虚发,都拿到了二面、三面机会,11月就获得几家“家喻户晓”大公司的录用意向。
      
       但看问题不能只是看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建立在“互利”基础上。如果一件事情总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毫无益处甚至造成损害,那么这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文中那位严厉批评学生的导师,显然感到学生外出实习对课题组不利(哪怕他给出别的托辞——实习对找工作没有用)。事实上,很多导师都不愿意学生参加自选实习。
      
       很多人也许难以理解学生实习对导师课题的影响。其实,课题组就像一个“反应器”,它的运行包括“输入”“反应”“输出”三个环节。学校一般不给课题组经费,是课题组从校外申请到科研经费,购买仪器,并招进研究生,这称为“输入”。学生进组后,做科研,取得科学发现或者技术革新,这称为“反应”。最终,课题组输出论文、专利,并输出合格乃至优秀的研究生。这就是课题组运行的基本模式。
      
       从这个模式可见,学生外出从事“自选动作”,可能会影响课题组目标的实现,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利用平时学习时间频繁外出实习。
      
       研究生开展自选实习有无必要性?
      
       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实习对学生找工作有利,那么,是否必须有这个“自选动作”?
      
       现在读研时间紧。学生九月份进校,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上课。对于三年制的硕士来说,读到研三,三月底就要交硕士论文。要拿到学位证,很多学校还要求学生发表科研论文,但这显然需要时间保障。事实上,每年都有很多研究生因为发不出论文、写不好学位论文而延期毕业。
      
       这就涉及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情况下,“刷”大学英语六级成绩有用,考各种证书有用,参加自选实习有用,那么是不是要像“搜集邮票”那样,把这些都不顾一切地拽在手里,甚至因此减少自己学业上的投入?
      
       我们知道,“没有全得,只有舍得,有舍才有得”。想着什么都要得到,便是一种贪婪。在时间有限、毕业要求高的情况下,人得学会取舍。
      
       也许你会说:学生来到大学,他们有安排自己学业进度的权利。如果他们毕不了业,自己会长记性。但事实是: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进展负有责任。导师作为课题组组长,有管理职责;如果学生毕不了业,无形中导师也有压力。在有的学校,如果学生延期毕业时间过长,那么板子会打在导师的身上。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导师和研究生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研究生付了学费,是像消费者那样“点菜”,按照自己的需求上课、实习、拿到学位,还是要听从导师的指导和管理,遵从一定的培养方案、教学秩序?导师是教学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是否有正常的学业进展和导师无关,还是课题组的管理者,并需要为结果负责?这值得我们深思。
      
       矛盾如何解?其实并不难!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不乏有研究生和我探讨在校期间复习托福GRE、“刷”英语六级成绩、外出参加自选实习的事。我始终耐心地与学生去谈。
      
       很多师生矛盾的发生和恶化在于没有有效沟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学生决定进课题组之前,导师有没有和学生说清楚“我们课题组不能外出实习”?学生当时有没有认可这个规定?
      
       就像微观经济学当中供给曲线和需求虚线会找到一个交点,师生之间也会达成妥协。如果院系所有的新生都接受不了这位导师的规定,这位导师好几年招不到学生,他自然会作出调整。
      
       反之,如果因为导师放任学生无限制地外出实习导致课题组“出不了东西”、拿不到项目,那么导师自然也会收紧,否则的话课题组就会消亡。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最初指导的三名硕士生没有参加任何实习,也都找到了工作。后来,一位研究生苦苦劝说我放他利用平时时间外出实习,我没有答应。我勉强答应他利用研二暑假外出实习。以后每一位硕士生在研二取得较好进度的前提下,都有一次暑期实习机会。到了研三,他们有较多时间找工作、见习和打理毕业事务。而课题组博士生,不需要任何实习,也能轻易地找到多个工作机会。
      
       我们课题组硕士生能够有充足时间实习、找工作,是师生互相理解、学生努力奋进的结果。他们在研二时就完成两篇科研论文,并且努力地使硕士论文“成形”。我对他们说,我喜欢“提前到达阵地,架起重机关枪等待敌人到来”。
      
       我还说,读研就两件事——毕业和找工作。研究生需要对“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情、要实现什么指标”有清晰的认知。在每个阶段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不是该做事情A的时候却做了事情B,也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同时做好几件事。如果自己不能确保“两头都着杠”,那么至少得确保“一头先着杠”。
      
       在我看来,导师是否允许研究生参加自选实习这件事情很微妙,把握好平衡点很重要。一味地禁止,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好工作。而一味地纵容,有可能会影响学风,并被同事诟病。但无论如何,我希望师生都应该是“知书达理”之人,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彼此诉求,相互理解,形成一套完成学业、发展职业生涯的方案,然后努力、明快地去做。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