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卫东 季琳琳
杭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沈钧儒、马叙伦、鲁迅、李叔同、叶圣陶、朱自清、陈望道、刘大白等大师名家都曾在这里任教,先辈遗风,山高水长,他们为杭师大树立起了不朽的风范。作为中国近现代美育教育的发祥地之一,美育在杭师大有着悠久的传统。以李叔同、姜丹书等为代表的早期艺术教师,大胆创新,敢为人先,既为中国近现代美育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美育教育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杭州师范大学在新时代继承这一薪火遗风,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做强人文学科、广开通识课程、健全艺教机构、建立艺术社团、开设人文讲堂、开展文艺活动、建设文明校园、营造人文环境,开创了美育教育工作新的局面。
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障美育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杭师大从组织运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艺术研究、环境创设等五个方面构建美育教育体系。
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学科支撑”协作保障保障体系,为美育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公共艺术教育部、艺术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复建音乐学院,明确职责分工,强调协同配合,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有效整合管理、教学、研究力量。
构建“课程丰富、体系合理、学科渗透”模块化课程体系,为美育教育提供充裕的课程资源。学校修订培养方案,增加美育教育类课程学分要求,改革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校内外美育教育资源,设置系列美育教育类选修课程,实现限选与任选、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专业与通识的合理设置。
创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展演竞赛”立体式实践体系,为美育教育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学校以“第二课堂”、艺术社团、艺术团等为载体,采用体验式、浸润式教学,培育“一院一品,一生一艺”特色,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人人参加不同层次、丰富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
形成“重点基地、研究机构、学术刊物”一体化研究体系,为美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学校充分发挥省人文社科(艺术教育)重点基地、美育类学科专业、艺术研究机构和《美育学刊》的作用,积极开展美育教育研究,实现教育与研究、专业辐射公共的良性互动。
创建“设施完善、制度健全、精神愉悦”人文环境体系,为美育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条件。学校美育大楼,美育展馆、艺术教育实训中心、美术馆等设施设备堪称一流,规章制度健全,政策激励日趋完善,形成了适宜的美育教育环境和浓郁的美育文化氛围。
美育教育的实施
五个体系的构建,为美育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专业与公共、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四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杭师大全方位开展美育教育工作,尤其在直接作用于学生德育提升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环境建设方面作出了努力。
合理设置课程,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把美育教育类课程划分为普及型、提高型、拓展型、实践型四大板块,培养方案规定师范生必须修读4学分,非师范生必须修读2学分,实现了限选与任选、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专业与通识的合理设置。学校每年开设美育教育类课程100余门,选课学生15000余人次,无论是课程门数还是修读人数,均处于浙江领先位置。
搭建实践平台,注重体验感悟,创建活动品牌。学校积极推进艺术类社团指导和社团活动。叶帆戏曲社、街舞队、闻音合唱团等14支表演队伍,共拥有学员2000余人,训练时数平均达300余小时,全校覆盖率达25%。此外还有近百个院级艺术社团,参加学生达6000余人次,极大促进大学生美育教育,促进学生艺术文化体验养成,突显学校“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文化特色。
改善软硬条件,营造艺术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学校拥有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满足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有效发挥文化设施的美育功能。校园规划重视人文元素,艺术景观丰富,整个校园环境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美育人的追求。另外,学校着力营造良好的制度与精神环境。授予在人文艺术领域作出突出业绩的教师为“特聘教授”;“丰子恺艺术奖”“桑子桃李艺术奖”等众多奖学金鼓励和资助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美育教育取得的成效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美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美育教育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首先形成了一批品牌社团和活动,如创始于1987年的话剧节,排演剧目已超过300出,累计有3000多学生参与,话剧节因其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影响广泛,体现校园人的思想深度、价值立场和审美趣味,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品牌称号。其次学校多个美育研究机构面向美育教育实际,生产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如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在研究李叔同、丰子恺、马一浮等学校前辈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梳理研究学校百十年美育教育史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还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美育研究学术刊物《美育学刊》。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著作百余篇。其中,《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华美育传统的学校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研究》获教育部美育研究专项研究重大项目;形成《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水平与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专题调研报告;诸多成果发表在《美育学刊》《中国科学社会报》等社会科学及美育研究的专业核心期刊上。鉴于美育教育的突出成就,教育部授予杭师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浙江省艺术教育督查中获得优秀。
以美育德、立德树人的理念,促使广大教师提升了践行师德规范的自律性,杭师大“最美现象”已然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风景。
美育文化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唤起了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美”人物不断涌现,“全国优秀教师”丁贤勇,把自己的办公室变成了学生的研习室、自修室,真正做到了与学生亦师亦友、爱生如子。苏晓松救人事迹被浙江新闻、杭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已故辅导员崔凯老师获得“2018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浙江教育报头版以“杭师大为何频现最美辅导员”为题进行了报道,另外还有后勤线上的“最美员工”“微助学”扛水工李培义被新华社封面文章点赞;“爱生如子”好大伯严冬根被评为首届浙江教育新闻人物等。“最美”人物不断涌现,展现了杭师大教师的良好形象,也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的美育教育成果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和毕业生形成辐射,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学生艺术团是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主力军,也是“西湖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常客”,还多次受教育部孔子学院总部委派,去美国和法国巡演,观众每年都在5万人以上;每年暑期,学校多支文化艺术小分队活跃在全省的高校、城镇、乡村、军营和企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杭师大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理事长单位、浙江省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越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团办公室处、省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这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美育寄予厚望,也为学校美育提供了展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广阔平台。
百十年师大,文脉悠长,人文兴盛,弘文励教,青兰相继,积淀成“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浙江“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形势下,杭州师范大学秉承优良传统,着意古风新貌,有责任也有底气创建“一流美育教育”,再一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