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12-15 第26,71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教科卫

助推虹桥商务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

市政协举行常委会议监督议政

       总面积151.4平方公里虹桥商务区,跨越长宁、闵行、嘉定、青浦四区,紧邻江浙,位于长三角城市轴关键节点,与周边主要城市距离均在300公里之内,既是上海连通长三角的桥头堡,又是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门户。《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虹桥主城区单元规划》相继出台,虹桥商务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对照《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虹桥商务区建设还存在哪些亟需关注的问题和瓶颈障碍?10月末,市政协举行常委会议,聚焦“虹桥商务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推进落实情况”监督议政。
      
       鼓励创新
      
       释放商务区发展活力
      
       “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虹桥商务区已具备服务长三角、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功能,但还需要关注管理体制机制、省际交通通达性、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能级、总部经济集聚度、金融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上,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徐建民开门见山,直言不讳。今年6月至9月,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牵头开展课题调研,深入分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现状和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市区联动、完善交通布局、强化资源配置、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汇聚国际高端人才、完善产业生态、高起点谋划“十四五”规划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徐建民常委提出,要把虹桥商务区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虚拟行政中心和服务中心,研究构筑区域功能定位明确、权责明晰、发展协同的管理体制,下放区域内外资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每条建议的落脚点,都离不开“创新”。
      
       从建成超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到建设国内首个最高级别的绿色生态城区和全球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进口商品交易生态体系,众多长三角企业、总部企业和企业园区、创新园区相继落地,虹桥商务区快速迭代升级。“离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只有一步之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实现最关键一跃。成功了,虹桥商务区的能力、能级、能量就发挥出来了。”史吉平常委认为,要实现关键一跃,就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鼓励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适合虹桥商务区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发展活力,提高经济密度和能级。他建议,以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作为试点,探索构建包括公立医院、私立机构、健康园区在内的多层次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引领长三角医疗健康服务业集聚发展。
      
       金融创新也是与会者关注的热点。在郑杨委员看来,上海正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对虹桥商务区加快打造国际开放枢纽、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探索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比如,推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工具在虹桥商务区内试点,逐步以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引入外部资金,推进虹桥商务区及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瞿秋平委员持有相似观点,他从强化金融赋能角度,建议引导并鼓励商务区及区内企业,依托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工具,特别是衍生创新的融资工具来解决“钱”的问题。例如,在实施做优做强特色园区和特色楼宇相关规划过程中,可以鼓励推动通过房地产基金盘活固定资产,拓宽融资渠道。
      
       放大效应
      
       提升进博会集散能力
      
       上海连续举办进博会,成果丰硕、举世瞩目,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不断提升。虹桥商务区作为进博会6天展会主力军和溢出效应辐射主平台,搭建了虹桥品汇、绿地全球商贸港等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功能承载区,设立了长三角城市展示中心、长三角电商中心和海外贸易中心。与会常委认为,虹桥商务区贸易合作网络节点已初步形成,但在提升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和提高进博会集散能力上,还存在提升空间。
      
       对此,封亚培常委在详细分析目前虹桥商务区进博会溢出承接系统现状、整体规划设计、政策需求基础上,围绕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能级、加大政策创新、强化产业配套提出对策。他建议,利用虹桥商务交通枢纽区位优势,迅速将新商品、新技术、新服务有序输送到长三角腹地,提高进博会溢出效应辐射的效率和范围,推动单体贸易模式向区域贸易模式升级。加强长三角进口产业服务配套能力,形成若干有特色、有代表性、能级强的进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战略联盟,建立共享分销渠道,拓展海内外网点,逐步建成长三角一体化进口商品集散服务平台。同时,建议研究发布“进博集散指数”,使其能够清晰反映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的辐射力和影响面,为虹桥商务区集散能力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对于推动消费升级、贸易升级、开放升级,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对冲下行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徐建民常委建议,在虹桥地区设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形成国际贸易信息枢纽,跟踪一批与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对接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同时,创新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支持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发展,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建设虹桥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推动国际联通,加快形成全球数字合作城市联盟。关于“指数”发布,徐建民常委则建议,发布反映贸易金融便利化程度、长三角贸易活跃度、会展活动影响力的“虹桥指数”,促进各类贸易平台集聚,吸引苏浙皖各种产品和要素交易平台,各方携手,共同打造高能级贸易平台。
      
       为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口博览会”,“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陆续上线,规模不断壮大。翁华建常委建议,进一步做实“6+365”的保税展示交易功能,依托延展场景,把政策创新固化为常态长效制度安排。他说,新冠疫情催生了非接触经济等在线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线直邮有望成为免税经济的主要方式,需要在做大在线直邮到家模式上进一步探索。
      
       统筹规划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虹桥枢纽是我国第一个集航空、轨道和道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的建设开发,虹桥枢纽的对外旅客吞吐量保持稳定增长,基本实现辐射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功能。
      
       长期关注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的蒋怀宇常委发现,目前虹桥枢纽的航空和铁路客运均已超过设计规模,地面交通压力较大、城市轨道夜间保障能力不足、停车库资源紧张等问题逐渐显现。而未来几年虹桥枢纽的超负荷运行,不仅会导致总体服务品质下降,还会对上海航空枢纽长远发展产生制约。为此,他提出,牢牢把握上海建设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的定位,进一步推进上海两大机场与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衔接,构建以枢纽机场为核心节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他说:“要从推进上海两场协同一体、共同发展的需求出发,加快完善上海两场综合交通规划,强化与上海中心城区和大都市圈便捷高效的直达轨道联系,完善联通浦东机场和苏浙皖的轨道交通建设,增强浦东机场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疏解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压力。”他还建议,加快推进虹桥浦东机场联络线的建设,切实提升浦东和虹桥两大综合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能力,将上海航空枢纽打造成为组合型枢纽。
      
       “商务区内及长三角省际交通通达性还有待提升,这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瓶颈和痛点,徐建民常委给出一系列建议:加快虹桥商务区地面道路与市域交通体系的快速路网体系衔接,推进中运量系统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布局,提升网络连通性;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覆盖,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等既定规划线路,同时开展多条延伸线路前期工作;加强与苏浙周边站点协同,加速共建城际高铁;推进沪苏湖、沪乍杭等城际高速铁路及沪嘉城际轨道项目规划建设。
      
       “如果说‘大交通’是大动脉,那么‘小交通’就是毛细血管,而这些毛细血管却长期不大畅通。”卢慧文常委作为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在对虹桥商务区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调研走访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据统计,虹桥商务区现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1.5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外企和民企的管理人员,以及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专业人员。其中不少受访者反映,虹桥商务区的机场、高铁、地铁纵横畅通,“大交通”非常便利,但“小交通”很不便利。公司所在各楼宇离站点均有少则一二公里、多则三五公里的路程,存在规划不合理、交通标识不清、缺少代步工具等问题。卢慧文常委在会上反映了这个短距离出行难题,希望引起重视和解决。
      
       产城融合
      
       汇聚更多高端人才
      
       建设国际开放枢纽,离不开人才支撑。虹桥商务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形成多类型、多层次、服务型的人才公寓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虹桥商务区移民融入服务站已揭牌运行,商务区人才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但是常委们在调研时发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服务配套不够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现有公共服务以面向辖区居民基本保障为主,且这些区域均处各区的边缘位置,能级有限;高端国际社区配套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与虹桥主城片区定位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央商务区角度来看,高端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还不充分。”针对公共服务方面的弱项,徐建民常委建议,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促进高端公共服务加快落地商务区,加强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加快集聚以服务长三角为目标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
      
       卢慧文常委关注的则是商务区内企业员工的住房、就学、餐饮等问题。“人才公寓不足,企业员工就进不来;高端住宅不足,企业老总就进不来;住宅总量不足,好的公办、民办、国际学校、双语学校都进不来。”她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总部的经营管理人才很少在商务区内落户,商务区离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尚有距离。而不少在市区很热门、排长队的餐饮企业,在商务区却因为客流量长期不足而经营困难。她说,虹桥商务区处于四个区的边缘交界处,容易造成优质学校的真空地带,没有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布局,很难吸引人才安心居住。而缺少 “烟火气”的街道,也难以激发起“安家”欲望。
      
       如何补齐商务区关键配套设施不足的短板?史吉平常委建议,通过机构职能创新,进一步发挥管委会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提供更多符合商务区功能定位要求、满足集聚人群需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翁华建常委则建议借鉴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管理经验,通过清单式授权赋予虹桥商务区更大的改革发展自主权,真正实现 “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授权管理”。同时,借鉴大湾区和临港新片区人才新政,依托虹桥国际社区的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以优秀人才集聚引领优质企业、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