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唐闻佳)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病?这听起来有悖常识,但已引起部分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昨天就肿瘤心脏病临床实践中的创新成果研发与落地情况做了最新分享。葛均波院士提醒: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随着癌症逐渐成为慢性病,大众在关注癌症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心脏的监测。
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科普书《说句心里话2》以及“乳腺癌心脏毒性在线评估小程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毒性在线评估小程序”也于昨天发布。借助这两个小程序,肿瘤科医生和患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初步测定心脏危险性。
“目前,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心脏不适,一般是寻求心内科会诊。但由于就医流程不便,加之现行医学专科划分的局限性,导致肿瘤科对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风险的认识相对不足,容易忽略早期临床表现,进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程蕾蕾认为,当前亟需建立简明扼要的风险评估方法,协助非心脏科医生早期甄别。
正是基于该临床需求,葛均波院士团队制定出“乳腺癌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临床评分表”,帮助非心脏科医生早期、快速识别高危人群,尽快转至心脏专科治疗,降低心血管合并症的发生率。
此外,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还发现,目前心内科临床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能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免疫性心肌炎的病情转归情况。昨天,中山医院将该项专利成果许可给深圳华迈兴微医疗科技公司,后期将共同研发相关“预警”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