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交响乐团为庆祝建党百年最新委约创作的四部作品选段首次排演。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姜方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凝结了几代人的不辍耕耘,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分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贾达群、于阳、郝维亚、杨帆,把他们的个人视角及感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用音乐诉说信仰、初心与理想。上海交响乐团为庆祝建党百年最新委约创作的这四部作品昨天首次试演,于阳《中国颂》、杨帆《父辈》、贾达群《逐浪心潮》、郝维亚《相信未来——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四部新作选段,由驻团指挥家张洁敏执棒在上交音乐厅揭开面纱。
委约四个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曲家共谱时代强音的创意,由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提出。这四部作品也入选了此前上海发布的首批以全面小康社会和建党百年为主题的39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将在今年年末上海交响乐团传统品牌“上海新年音乐会”完成上海首演。◆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上海交响乐团始终在思索如何用艺术的手法、用音乐的力量主动融入这个进程。“其实上海交响乐团多次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节点——从《2019上海新年音乐会 献给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第一首歌》《中国交响70年唱片集》到如今的建党百年委约创作,不断探索用音乐延续和传承精神火种,这是一支国有文艺院团在新时代下的奋进与担当,也是乐团面对民族奋斗前行每一步时的激情表达。”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在谈及此次委约创作初衷时说。
乐队协奏组曲《逐浪心潮》以毛泽东诗句“心潮逐浪高”(选自《菩萨蛮·黄鹤楼》)为标题,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意蕴。其中“浪”暗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风云变幻;“逐”不是简单地追、随,而是认知、驾驭和引领;“心潮”不仅是情感的释放,更是指思想和言说,表达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诚挚,寓意着宽广的气魄、理性和情怀。大型交响乐《中国颂》是一部把握时代脉动、弘扬理想主义的作品,以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融合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印象主义的色彩性和现代主义的波澜壮阔,用丰富的交响音乐语汇展示中国当代音乐的新风尚。《相信未来——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以当代著名诗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来》为歌词,通过大型管弦乐队与女高音的使用,表达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砥砺前行,初心永不磨灭。交响诗《父辈》用音乐语言描绘“父辈、红潮、新梦、囹圄、觉醒、宣言”等文学意象,采用双管乐队编制配合若干独奏乐器,通过音乐寻找与父辈的共鸣。
在首次排演日当天,2020上海重点舞台艺术创作——上海交响乐团建党百年委约新作品研讨会同日举行。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认为,重大命题创作对作曲家来说是非常艰巨的挑战,尤其是交响乐这种音乐形式,需要创作者用兼具历史深度、人文思考、艺术高度的音乐,折射党的崇高信念和坚韧力量,书写建党百年以来几代人心中的民族记忆,展示中国音乐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音乐思考。“交响乐是非常形而上的艺术,一方面要求创作者用专业的音乐技术和语言表达体现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也要符合主旋律创作的主题,让作品充分考虑到目前广大听众的接受度,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在杨燕迪看来,这四位作曲家分别运用了或传统或先锋的音乐语言,结合了个人体验和思考,对建党百年这个重大命题交出了思想深刻的音乐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