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翰
中国女排1981年夺冠的最后一场对阵日本。当年的世界杯是循环赛,日本在之前的比赛中2比3输给了美国,而中国队一路全胜,迎来最后一战,经过小分计算,中国队只需要赢两局就稳拿冠军。比赛中,中国队先胜两局,已经把冠军稳稳拿到,后被日本队连追两局。在已经拿到冠军的情况下,队员们的心理上出现波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出现些许放松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最后一局,女排姑娘仍然以17比15艰难取胜,获得了全胜的战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也是中国女排与众不同之处。这种在任何情况下都拼尽全力的执着与坚持,正如国庆档上映的电影片名《夺冠》所传达的,正是中国女排40年来历经坎坷,不断辉煌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体育竞技的魅力之所在。
影片中,导演构建了一个走向“个性”的叙事逻辑,强调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有更加多元的文化观念,更重视个性和自由,希望表现出中国40年以来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电影从情节看大体上有三个段落,对应三代取得冠军成绩的中国女排,而最主要刻画的毫无疑问分别是郎平作为队员和教练的两代。老女排夺冠的时候背负着全中国人民的热切期望:让世界重新看见中国。她们不仅仅是为自己争气,而且是为了整个国家争气,升国旗、奏国歌。估计当时大多数为女排胜利欢呼的中国人在此之前对排球这个运动项目还比较陌生,甚至对规则也不熟悉,女排在当时更加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到了新女排的时代,我们看到电影里郎平向她的队员们说:老一代的包袱由我们来背,你们去享受比赛吧。朱婷在球场上放不开,郎平就开导她从为父母打球到为自己打球,当她喊出“为自己”的时候,排球的境界就升华了,扣球就有力了。
客观说,导演的意图并不错,今天的女排姑娘们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主观想法,也的确有很多变化。然而,体育竞技运动,尤其是世界大赛真的能转向纯粹为自己而打球吗?就体育运动来说,确实有很纯粹为自己的,他们人数还不少,那就是像我这样的业余体育爱好者。我喜欢打羽毛球,打球不仅拿不到工资、荣誉和奖牌,还要自己掏钱买装备,定场地、请教练,没有任何人督促,纯粹为了运动的快乐走上球场,既没有升国旗、奏国歌,也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是在享受运动的快乐。同时也不会有任何人关心我的输赢,更不引发什么悲喜。然而,如果竞技体育也跟业余运动一样,其价值就是运动员为了自己,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对女排充满感情,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的一场比赛,当我们在电影院里重温的时候,依然会让泪水充满眼眶?电影结束的时候,为什么很多人没有马上离开,坐在那里继续观看片尾播放的女排比赛的片段?
事实上,竞技体育恰恰是一种能够消弭个人与集体的界限,塑造共通情感的文化活动。在球场的观众席上,在电视直播前,球迷是最容易“忘我”投入的,个人与集体,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两个实体,在这个独特的场所,成功与失误,胜利与失败,人们享有同样的悲喜,每一个投入其中的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沉浸和融化在这个巨大的情感整体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水乳无间,交融一体,从这里迸发出无限的笑与泪,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陈可辛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拍《夺冠》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排球这项运动,在中国会引起老百姓那么大的关注。确实,排球本身并不是一项特别普及的运动,由于对身体条件的要求太高,实际打排球的人数并不多,完全不能跟足球篮球相比,也不能跟乒乓球和羽毛球相比。那些看电视直播激动得手舞足蹈的观众,绝大部分并不会去球场扣球和拦网。但是在中国,女排的地位在三大球中确实是无法撼动的。体育竞技,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竞技,从来就不是纯粹的锻炼身体和个人的娱乐,这并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也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我们看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就会发现体育竞技从一开始就与集体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古至今,这一类的活动中必然带有集体的冲动和激情,如果按照尼采的观点,这是一种酒神的冲动,让所有人联系成一个整体,消除人群的界限,进入到群体的迷醉状态。
诗人瓦莱里曾经说过一句很刻薄也很有哲理的话:“只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女排姑娘们和其他职业运动员在世界大赛的球场上的奋斗和胜负,其价值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他们从来就不仅仅是为自己比赛,因此他们比赛的价值才会远远超越运动员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为了球场上的几个人迸发出欢笑和热泪,甚至成为全民记忆,刻印在一代人的心里。
回到电影,这部电影真正的感人之处,依然还是对姑娘们的奋斗和胜利的纪念,无论是训练场,还是比赛场。电影中表现的三场比赛都是打满五局,导演的镜头和剪辑水准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准,看电影的观众当然都已经很清楚比赛的结果,电影居然还是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观众有了一丝“悬念”的感觉。电影的镜头让观众还想知道当时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那个队员是怎么救球、怎么拦网、怎么扣球,对手是怎么被扣死的,导演通过慢动作,声音的处理和镜头的切换,让我们把注意力从“知道冠军的归属”转向这个过程的一个个细节是如何发生的,队员们的动作是怎样的,她们有什么样的表情和情绪。同时,这样的关切又激发起观众的情绪,让我们在比赛结束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享受“悬念”得以解开的快感,重温过去的欢乐时光,享受再一次的激动,让我们的血再热一次,并真切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和艰辛,甚至是幸运。在纪念中释放,在释放中纪念。
电影创造性地使用了现役球员在大银幕上演出自己,既让人感到亲切,同时这些演员也比专业演员更加熟门熟路,毕竟站在球场上,她们才是最专业。其实,我感觉无论新女排还是老女排姑娘,她们都是球员,也是演员,曾经在世界比赛的大剧场上表演过令人狂欢和悲伤的戏剧,只不过她们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只能靠自己训练的积累,与对手一起,临场发挥,在无数人的关切目光下一次性完成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表演,引得无数人如痴如醉。
有人说,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已经不会让大家走到大街上游行庆祝,彻夜不眠,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太想通过打赢一场比赛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但是幸运的是,曾经在那个年代,有过女排带给我们的激动与安慰,并且凝结成女排精神,陪伴并鼓舞我们走到今天这个时代。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郎平在颁奖现场拨通了老朋友前任教练的电话,让他从电话中听到现场的国歌,这个场景非常感人,催人泪下。无论中国队曾经拿到过多少金牌,现在和未来,女排的每一次夺冠之旅,还是会让我们心潮澎湃,与她们同悲同喜。让我们一起纪念,一起回想,一起期待。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