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4-24 第26,47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教育

这个特殊的机构,汇集全球资源不仅为办学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许征
      
       今年春节以来,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严峻疫情,各级慈善组织和公益团体全球动员、筹集善款,协调物资,汇聚各界力量支持抗疫一线。有一支力量,前所未有地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基金会,这个原本主要通过募集资源支持学校发展的组织,此次在汇聚资源、精准支援、透明运作、公益引导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反应迅疾
      
       强有力地支持战“疫”
      
       疫情暴发后,各高校基金会配合学校总体部署,主动作为,反应迅疾。
      
       武汉大学等高校基金会都先后设立了“抗疫基金”,动员海内外校友以及长期关心支持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各界力量,筹集资源,精准支援,表现亮眼。
      
       单武汉大学就有全球200多个地方校友群和校友企业家群紧急行动,对接货源,捐资捐物。截至四月初,“武汉大学抗击新冠肺炎基金”捐赠收入总额超7900万元。不少高校设立的专项基金也都收到了千万元到数亿元的捐赠,并通过校友网络,将这些捐赠迅速变成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物资,送达疫情抗击一线。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也携手校友会和校董会设立“复旦大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基金”,开展定向筹募。截至四月初,专项基金共筹募1132万元抗疫专项和1000万元新冠肺炎科研专项,首批737万元直接用于奖励复旦大学11家附属医院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和上海市两所定点救治医院。
      
       专项科研基金对日夜奋战在攻关一线的科研人员也是极大的鼓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团队与市疾控中心合作第一时间分离出上海首株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毒株,多个学科纷纷发力,各类成果不断涌现。
      
       在这次抗疫资金和物资的筹募过程中,高校基金会还创新地通过网络启动校友小额捐赠。这一支付便利且易于传播分享的捐赠渠道一经开通,迅速得到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积极响应,适应了重大疫情期间社会公众对慈善公益的热情。
      
       1月28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项基金”,其他高校如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师大、中山大学等基金会的小额捐赠纷纷展开,很多校友在后台留言,为母校加油。
      
       学校校董、校友企业家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学校抗击疫情。如浙大校友企业“拼多多”向母校捐赠1亿元人民币,设立了“浙江大学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专项基金”。
      
       生死速递
      
       救援物资跨国运抵一线
      
       高校基金会在校友、校友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物资精准支援,成为本次抗疫的亮点。基金会充分调动全球校友资源汇聚抗疫力量,校友也成为优质的志愿者队伍。遍布全球的校友和校友会组织为在短时间内的资源调集和整合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这在面对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表现特别明显。同时,高校基金会与全球各地校友会紧密合作,全球筹措物资,并且在通关、物流和物资对接的整个过程中环环相扣,确保救援物资第一时间送达抗疫一线。还携手其它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协助他们对大学及各附属医院定向支援。
      
       北京大学休斯敦校友会捐赠的物资,由国内外校友与各方通力合作,在网上建立了决策、财务、采购、运输、清关等不同环节的牵头志愿者小组。
      
       校友全球接力将美国的救援物资运到北京首都机场,然后,北大医学部校友快速搭建了经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快速“免税报关-清关-接收物资”绿色通道,实现了救援物资从美国装机起飞到货物抵达北京大学医学部不到48小时的“生死速递”。第二天,北大医学部接到前线紧急求援,立即通过京东专线发往武汉,精准对接,物资直达。
      
       疫情全球蔓延后,各高校基金会纷纷开始向海外校友启动了逆向捐赠,跨国公益始终在校友之间流淌。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慈善公益活动中,高校基金会紧紧依靠学校、校友和校友组织,获得全方位支持,潜力得到充分释放。高校基金会作为非公募基金会,筹募对象、使用方向明晰,又有学校的坚强后盾,在抗疫行动中表现亮眼。
      
       进入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基金会的特色和优势,使之在慈善社会组织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坚力量,走出有中国特色高校基金会发展模式,值得探讨。
      
       形成合力
      
       慈善公益融入校园文化
      
       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基金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奖助体系、培育公益精神等方式深入育人体系,正逐渐形成由基金会主导的公益育人长效机制。
      
       通过设立奖助学金激发感恩之心。一位在沪台商通过杨浦区港澳台办和杨浦区红十字会联系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基金会,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因疫情而受到影响的贫困学生,基金会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提供了精准的贫困生情况和善款使用方案。高校基金会天然服务于高校发展,参与育人工作成为必然,要精准推进奖助工作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回馈社会之意。
      
       通过支持公益行为壮大公益力量。抗疫期间,复旦青年主动作为,在鄂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在沪学生组织发起“鹅旦梦”计划,为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子女、湖北地区医务人员子女和部分受疫情影响的青少年进行线上学业帮扶。高校基金会通过支持公益行为,极大地鼓励了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志愿活动,为公益力量的壮大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在组织和推广慈善公益实践中,不断将慈善文化和公益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大学育人的宝贵资源。
      
       通过传播公益精神提高行动自觉。教育与人才培育、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等密切相关,这些领域历来都是慈善捐助的重点领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中,一线医护人员的大爱和奉献精神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许。300多家高校的附属医院派出了1.3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奖励这些“最美逆行者”以及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也是本次高校基金会抗疫专项的主要使用方向。同时,各高校也是科研攻关的主战场,他们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设立科研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攻关计划,奖励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在这次抗疫行动中,高校基金会在慈善公益主战场积极筹募,极大地弘扬了公益精神,使之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感召力与内动力。
      
       创新机制
      
       树立基金会品牌形象
      
       国内高校的基金会起步相对比较晚,此次抗疫工作是对高校基金会发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实践。
      
       进入新时代,围绕高等教育的战略需求,高校基金会要全面提升筹款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运作水平,还要有使命担当,通过加强党建,创新社会组织治理,彰显中国特色高校基金会的制度优势。未来的高校基金会还需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筹募效率,树立品牌形象。同时,重视项目执行和宣传,加强监督,完善基金会的内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基金会的透明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公众对基金会的信任度。
      
       高校基金会肩负着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凝心聚力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要努力成为慈善文化和公益精神的倡导者、引领者,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把高校师生和校友的公益热情引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