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办于2012年的上海民办进才外国语中学,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进行创新素养培育,2018年9月,学校为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合作,共同开发了“中科院科创培优课程”,中科院全国各科研院所均对学生开放,充分享受中科院的资源优势和完备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科创特色。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效果良好,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科创人才的培育中,学校形成了科学课程、科技探究、思路拓展与实践以及特色假期研学旅行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科技课程的自由开放性及延展性。
而“假期研学”,是学校利用中科院资源,引导学生在中科院导师引领下,在社会展开的科技创新素养培育的“新天地”,也是学生接受科技教育、拓宽科技视野的校本课程。这门以“科学家的视野”看世界,基于“实践探究”能力培养的“假期研学”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科院导师相伴
“假期研学”的重要支撑
民办进外初中的“假期研学”,不仅由学校辅导老师一路随行,而且由中科院指导导师全程陪伴。中科院导师的加盟,使“假期研学”增加了研究的分量和学术的价值。
“假期研学”课程以“走进中科院”的形式开展科研实践,走进全国各地高等院所科研机构或国外科研机构,在领域专家的带领下,开展科研课题实践,体验完整科研流程。中科院科普部整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优秀科学教育资源,学生化身“小研究员”,进行大自然的探索,如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小课题研究、走进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走进中科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科研环境,深入科研一线,动手实践做科学研究,参与完整科研流程,体验科学家真实科研历程,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了研究性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理想。
意义主题落位
“假期研学”的价值选择
“假期研学”,旨在浏览中深度学习,在行走中看遍自然。学校经过梳理提出的相关内容,分为历史文化、自然体验、科技创新、社会考察等主题。
一是“历史文化主题”。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红色基地,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革命光荣历史,传承民族文化,感受新时代祖国的伟大发展,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是“自然体验主题”。以“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进行户外教育,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触摸真实的自然,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奥秘和智慧,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北京“假期研学”旅行中,进行单雨滴降雨对土壤溅蚀的影响探究,植被覆盖对降雨引发的水土流失影响等科学课题的探索。
三是“科技创新主题”。将学科和活动交叉融合,走进中科院全国的研究所进行科学考察、实践探究,引领学生系统地认知世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长白山“假期研学”旅行——“奇特地貌,物华天宝”,学生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围绕火山、植物、动物、真菌、水资源5大主题,进行综合认知,分主题学习。参加北京研学的学生进行化石修复实验。
四是“社会考察主题”。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图书馆、职业体验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人类与社会的联系;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目前学校已拥有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苏州、南京、武汉、烟台、青岛、长春、丽江、西双版纳、长白山、青海以及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70余条国内外线路。
为了使“假期研学”步入科学有序的轨道,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研学课程中心,研制编写《课程手册》《文献阅读手册》,做到行中有学、学中有法、法中有研、研中有创。
动脑动手实践
“假期研学”的磨砺效应
“假期研学”,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进入求知世界的道路,并获得了叩问自然的权利,体现了责任意识。
在研学中,学校安排了很多综合型任务,学生不断突破心理的舒适空间,去探索未知,体验心灵上的突破与冒险,扩大自己的能量空间,认识了全新的更好的自我。
“假期研学”,也激发了学生的追问意识,产生了探寻的兴趣。火山是地球的“最美伤疤”。在亿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上,长白山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学生在这里探寻长白山的地质痕迹,提出如何通过火山碎屑流推算出当时火山喷发的高度?
更多的学生通过研学获得了许多新的感悟。有位学生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去了中科院的实验室,跟着老师做水土流失的实验。光这个裸土实验,我们就做了5次,挖了好久的土,有的人还弄湿了裤子,但一旦开始实验,大家就都打起了精神,失败了5次之后的第6次实验的成功,那种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做了实验,我们还要进行答辩,将自己在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来,锻炼了表达能力。”
经典镜头
“像科学家一样做研究”
能像科学家一样做研究,这是许多学生的梦想,也是许多毕业生的愿望,而今在民办进外初中,学生这样的梦想和愿望在校就读期间就能提前实现了。
获得这项优厚“待遇”的初一(2)班学生周天悦,去年暑假,在中科院老师们带领下,和学校三十多个同学去了吉林,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长白山科考。“这七天胜读一年书啊”,周天悦回忆起来,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这七天中,我们亲自探索了大型真菌适合在什么地方生长,农夫山泉的水源来自什么地方,如何安装红外相机来拍摄野生动物等,都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而最令我感兴趣的便是用红外相机来拍摄动物。
一大早,我们由中科院专家带领着进入了原始森林。出发前,每个人都穿上了防虫服,戴上了防蚊面罩和手套。进入森林后,我们跟随着专家老师的步伐,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踩着泥土与树枝,缓慢前进。此时,我看着手上的红外相机,一个疑惑不解的问题突然从脑际蹦出:‘老师,我小学时参加过学校的摄影小组,经常使用相机到野外拍摄,为什么今天的相机叫红外相机,与以前不一样吗?’于是,专家老师讲起了红外相机的拍摄原理,这让我明白红外相机的功能,特别适合夜间拍摄。搜集和监视野生动物夜间活动,要采用红外相机拍摄。专家老师讲解完后,一声令下,各小组选择拍摄。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了许多大自然现象,增强了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
感言
引导学生读懂另一本“书”
■王从连
读书是学生本职,但读什么、读懂什么是有讲究的。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书本知识外,自然、社会也是一本本大“书”,也是学生获得更多新知的载体。
学校倡导的“假期研学”,就是一门开设在自然、社会的实践课程。
“假期研学”课程,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触摸真实的历史与文化,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奥秘和智慧,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从书本到实践,这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假期研学”愿为此迈开更大的步伐。
(作者为上海民办进才外国语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