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疫苗预计4月中旬进入临床试验,“老药新用”的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研究已列入国家应急科技攻关专项
■本报记者 王星
最早向全球公布并共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最早一批拿到检测试剂盒的欧盟医疗器械许可证,目前与13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42项合作攻关……记者从昨天举行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应对疫情,上海针对临床救治和防控急需,综合多学科优势科研力量,加快推进科研攻关。
据市科委主任张全介绍,疫情发生后,上海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等5部门,组建市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组,聚焦“临床诊治”“药物和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四个方向,先后布局了两批18项应急攻关任务。同时,在药物和疫苗研发领域,上海牵头承担2项,参与5项国家科研攻关应急任务。
针对临床救治和防控急需,上海组织动员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与医疗机构紧密合作,迅速开展科研攻关、产品生产和防控应用。据悉,上海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13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42项合作攻关,携手抗击疫情。
在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研发方面,上海已有3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截至3月15日,累计发货442万人份,上海诊断试剂出口德国、日本、韩国、沙特等22个国家,数量超过8万人份。目前,本市企业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欧盟CE认证。上海研制完成的多个新一代检测产品,已进入国家审批程序;上海研制成功的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有望成为行业标准“量具”。
上海对新冠肺炎的新药和疫苗研发同样稳步推进。目前,抗体新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通过178万样次化合物的筛选,得到了一批活性化合物;多路线部署推进的疫苗研发均取得良好进展,mRNA疫苗已启动灵长类动物毒理和药效预实验,预计4月中旬临床试验;病毒样颗粒(VLP)疫苗,小鼠免疫实验已产生特异性抗体。
在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上海科学家团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诊断技术的快速推进和药物疫苗开发奠定基础;上海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专家依托P3实验室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着力破解病毒特性与传播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研究团队围绕新冠肺炎的传播模式、发展和扩散趋势等,持续开展研究调查,并就本市疫情传播趋势、返城人群疫情防控、输入性疫情防控等方面研究提出应急预案和对策建议。
在此次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上海形成了轻症、重症、危重症以及轻症向重症转化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一人一方案”之所以能精准有效实施,同样离不开科技支撑。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衣承东介绍说,在阻止轻中度患者向重症发展、提高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方面,“上海方案”形成了分类治疗、精准治疗、系统治疗的理念,突显了多学科融合的序贯支持治疗,并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独特模式,率先提出了安全性更好的羟氯喹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前,“老药新用”的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研究已列入国家应急科技攻关专项。截至3月15日,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累计入组184例,参与医院21家。初步结果显示羟氯喹治疗有效且更安全,在“上海方案”治疗性药物中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