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3-01 第26,42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开出“心理药方”,提醒市民整理情绪度过防控关键阶段

“放飞自我”前,先来三个“灵魂拷问”

       ■本报记者 沈湫莎
      
       “屏牢了I see you(我们相遇),屏不牢ICU(重症监护室)。”“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切不可输在麻痹大意。”“所有美好不急于一时。”在昨天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妙语连珠,提醒宅家已久的市民,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度过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身体健康的“大考”,也是一场心理健康的 “大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援助热线开通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咨询服务后,每天的咨询电话一度攀升到100多个,透出市民与疫情相关的焦虑。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目前的日咨询电话也回落到每天30个左右。 “上海市民心理素质真的好!”谢斌竖起大拇指说,“不过,还是要重复那句已经说了多遍的话——屏牢,静待花开。”
      
       三个“灵魂拷问”:凭什么?为什么?做什么?
      
       近日春暖花开,社会生活也在逐步恢复正常,许多人已经按捺不住一颗“放飞自我”的心,逛街、聚餐等活动已排上日程。谢斌说,每当此时,给自己三个灵魂拷问,并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我们重新整理好情绪,作出更加适应的行为举止。
      
       这三个“灵魂拷问”是:凭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想想上海疫情的良好态势如何走到今天?如果现在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想要提前“放飞自我”,对于整个上海来说将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如果现在不能“为所欲为”,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让我每天过得稍微开心一点?
      
       谢斌说,跑过长跑的都知道,意外很少发生在中途,而是常常发生在接近终点时,这是因为长跑者看到终点在眼前,心态很容易变化,产生松懈情绪。现在的疫情防控就如同一场长跑,不到最后关头,任何松懈麻痹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我一个人坚持不住没关系,还有那么多人严防死守”,这或许是现在不少人抱有的侥幸心理。谢斌说:“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就可能引发一场风暴。千万不要挑战人性的弱点,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例外,结果就可能是一场雪崩式的失守。”
      
       焦虑不安,人际冲突增加?为自己和家人创造点安全感
      
       热线电话中,不少人倾诉亲子冲突、夫妻矛盾或者其他人际冲突增加。“这是正常现象,遭遇疫情难免出现焦虑情绪,因为未知事物降低了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谢斌说,“可以通过心理调适,提升自我安全感。”
      
       对于亲子矛盾增加,他也观察到,许多家长本身心理素质不过关,或者生活技能欠缺,因此疫情来袭,家长自己就很容易在危机中情绪失控,“恐慌情绪很快传染给孩子,双方互相影响,矛盾就此升级”。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他建议,要提升自我安全感,可以首先用知识武装自己,从可靠途径学一些疾病和防护知识,“了解越多,焦虑体验就越少”。亲子之间,尤其如此。就像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时,大人必须先戴好氧气面罩,然后再帮孩子戴,家长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并保证情绪稳定。他说:“家长在关键时刻‘靠得牢’,能给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
      
       “还可以让头脑变得‘简单’点,并且让身体‘忙’起来,转移注意力,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体验一些愉快的感觉。”谢斌建议,包括简单的放松训练和运动,比如呼吸训练、冥想、居家运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自己调节还不能解决?专业机构帮你“托底”
      
       “与真正的战争不同,从历史经验看,人类与病毒之间的作战,胜负天平毫无例外都是偏向人类的。”谢斌说。和疫情初期相比,近来心理求助热线咨询量明显下降,并保持平稳状态,这说明前期的科普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意味着大部分上海市民“心比较定了”,对最终能够战胜新冠肺炎信心十足。
      
       如果在普遍的恐慌、焦虑基本平复以后,个别人还继续担心自身心理状态,处于极度不安全的情绪当中,那就不妨去专业医疗机构做一次正规、靠谱的“心理体检”,让自己能尽早“安心”。“‘宛平南路600号’和遍布全市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机构都可以为市民朋友充当情绪的‘垃圾桶’,让大家摆脱负面情绪后能更轻松地面对疫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