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3-01 第26,42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倡议公筷公勺绝不是小题大做

——从百家“上海市文明餐厅”承诺一菜一公筷(勺)说起

       邵岭
      
       一份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由上海多个部门联合发出之后得到了餐饮业的积极回应。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厅”响应号召,承诺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通过在餐厅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在餐牌和菜单上予以温馨提示等多种方式,主动引导用餐宾客使用公筷公勺;倡导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几天来,倡议和承诺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但市民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不过是一双筷子、一把勺子,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了?
      
       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不是小题大做,小到每户人家、大到各餐饮企业,还应该开动脑筋把它做好。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不单单是指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会生病,也包含了筷子勺子在菜碟间你来我往导致的飞沫传染。早在一百多年前,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在防控东北鼠疫的过程中,就针对共食菜肴的习惯,主持推行使用旋转餐桌和公筷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甲肝和2003年在全国蔓延的“非典”,无不一次次提醒大众公筷公勺的重要性。
      
       所以,要讨论的不是应不应该推行公筷公勺,而是如何把这件事真正做好。比如,是不是只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把勺子就行?能不能通过长短、大小和颜色来对公筷公勺加以区别,以免一不留神错用而导致的形同虚设?
      
       进一步论,还有一些用餐行为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比如一边吃东西一边高谈阔论。古语有云:食不言,寝不语。我们往往把这理解为一种文明礼仪,却没有意识到这更是一种理应得到倡导的健康用餐行为。疾控专家已经不止一次指出,新冠病毒主要还是经由飞沫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感染,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面对新冠病毒,良好的用餐习惯就是切断传播链的一道有效防护墙。
      
       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已经开始自觉不自觉修正以往的卫生观念,并在日常行为上加以落实,比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咳嗽和打喷嚏时要有效遮挡等。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小细节,但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分析表明,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六成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内森·沃尔夫在被问到个人如何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时就给出这样的回答:乘坐地铁和飞机后尽量洗手或者使用简易的含酒精洗手液;在与人握过很多次手后尽量很快洗手;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用手碰鼻子和嘴。
      
       医学史告诉我们,人类每次与流行病搏斗之后,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就以1854年伦敦爆发的霍乱为例,流行病专家约翰·斯诺通过调查证明了霍乱的流行来源于宽街的水泵。正是在他的呼吁之下,一方面伦敦政府及时关闭了不洁水源,另一方面伦敦市民开始养成了清洗肮脏的衣被、勤洗手、将水烧开之后再饮用等习惯。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方式——这不仅能够在当下有效抵御新冠病毒的进攻,也会在将来更好地保护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