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2-20 第26,41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专版

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年轻学子的医者担当

“未来医生”驻守家乡抗“疫”

       ■本报首席记者唐闻佳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上海有一群医学生,他们虽然上不了“前线”,却仍然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投入了战“疫”——在自己的家乡,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年轻学子的医者担当。
      
       站在风口守关卡,“小事让我感到幸福”
      
       吴逸驰家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学生。疫情伊始,这名大四的医学生就开始不遗余力地为社区民众做新冠病毒知识科普,倡议大家做好预防,减少外出。受他影响的人们,也成为当地社区最早重视新冠病毒并采取积极防疫措施的那一部分人。
      
       随着疫情发展,全国各地派出医疗队驰援湖北,吴逸驰所在的瑞金医院也派出了医疗队。看着昔日讲台上的师长们奔赴战场,吴逸驰深刻感受到“医学生”这一身份的使命召唤。
      
       疫情之下,即便是姜堰——这个在“非典”时期不曾出现过病例的小镇,也受到影响,仅吴逸驰所在小区就有3个确诊病例。因此,当他得知可以报名担任社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时,便第一时间与父母表露了强烈意愿。
      
       没想到,平日里不舍得孩子受一丝伤害的父母坚定地支持他的决定。吴逸驰被分配到当时确诊病例较多、最缺人手的一个居民社区,承担“卡口”值勤工作。
      
       所谓“卡口”,不过就是一把大伞,几张桌子。
      
       自上岗以来,吴逸驰每天早上8:00-12:00做着劝退外来人员、登记进出小区人员和车辆等工作。自从复工以来,每日出入这里的人们,登记信息常常要写满十几张纸。
      
       凛冽的寒风时常冻得他写字都很吃力,但吴逸驰从未觉得苦。“这是作为一个医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为抗击疫情应该做的事。这些小事让我感到幸福。”
      
       在后方科普宣传,我们医学生先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8级博士班班长杨建,身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新村镇。
      
       1月20日,一直关心武汉疫情的杨建看到报道: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后,他立即行动起来,号召全班同学以个人带动家庭、邻居、亲友的方式科普宣传,普及防疫知识。
      
       彼时,已经返乡的杨建发现,家乡每日均有芦蒿卖往武汉,家乡前往武汉务工人员较多,存在较大的疫情传播隐患。于是,他立即给当地镇领导提出建议:加强往返重点地区人员的卫生防护工作,并尽可能缩短在重点地区的逗留时间。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采纳。由于当地及时采取了防疫措施,迄今,杨建家乡往返重点地区的贸易专员无一感染。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作为医学博士生的杨建还自掏腰包购买了30包口罩,分发给村里的乡亲们,劝说亲戚邻居新年不走动、不聚会。
      
       “疫情面前,我们看到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党员们先上;在后方科普宣传,我们医学生先上!”杨建说。
      
       “小医生”在线答疑,科普就是第一位的预防
      
       “妮子,你看我这咳嗽咳不停,会不会是感染了新冠肺炎呀?”林冬妮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自过年回到家中,她就不时收到亲戚朋友的短信,咨询各种和新冠肺炎相关的问题。虽然还没正式进入临床,但目睹亲友担忧的模样,林冬妮主动承担起“小医生”的角色,利用专业医学知识在线为他人答疑。
      
       “我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能多帮到一个人都是好的。”这位平日里的科普小达人,很快想到制作动画小视频,发布在微信群、朋友圈、抖音上,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更多人知晓新冠肺炎感染的特点及防护要点。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科普就是第一位的预防。我希望能用爷爷奶奶都听得懂的大白话,让他们乖乖戴好口罩宅在家里,我就成功啦!”林冬妮说。
      
       作为六院临床医学院学生会主席和学生党员,林冬妮在大批医疗队驰援湖北之际,也积极号召、组织全体学生会成员,通过拍照拼成一幅“爱”的画卷,为医务工作者送上祝福。“医者仁心,战疫必赢”,这不仅喊出了“未来医生”对老师、前辈同行的祝福,更展示了大家对赢得这场疫情阻击战胜利的决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