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为迎接“国家宪法日”和上海市“宪法宣传周”,一年一度的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尚法节”拉开了帷幕。
华政附中校园里,法治教育活动如火如荼,“今日说法”“宪法在我心中书画征集”“上海市高中生法治辩论邀请赛”“模拟立法”“模拟庭审”“模拟听证”“模拟事务调解”“尚法主题教育课”“班规修订”“基础型课程法治教育渗透”……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四十多门学术、活动、社团和服务类尚法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尚法节的举办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在今年的尚法节中,最令同学们兴奋的莫过于参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修改建议了,他们基于尚法类服务课程中的《人大提案》课程和模拟学校管理的学生事务中心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法治实践。
模校管理,调研访谈知民意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在华政附中学生中引起了热议。教育惩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教师采取惩戒手段在哪里进行比较合适?学生被老师错误惩戒后,如何维权?惩戒过程中,家长是否有知情权?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事务中心在“模校管理”课程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规则(征集意见稿)原文,利用已有的法律知识,针对教育惩戒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惩戒”与“体罚”的认知边界、惩戒方和被惩戒方的责任、义务与维权等问题,设计出学生、老师、家长和专家问卷。
在学校行政的支持下,学生事务中心的同学们分工合作,面向学校、家庭和兄弟学校,开展了广泛的实地和网上调查,调查群体包括学生、教师、中学校长、法学和教育发展研究专家等。组成多个调查小组,开展师生访谈,收集相关信息。校内师生参与率达到了100%。并将大量访谈信息做成文字、图片资料。
他们共收回有效问卷3089份,获得建议或意见355条。通过处理和分析,他们发现对于实施教育惩戒,教师赞同率为96.64%,家长和社会专家、校长等赞同率为87%,学生赞同率为76.54%。充分显示出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保障教师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具有充分的群众基础。他们制作成各种图表,为后续听证和进一步的收集建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修改建议,呈送教育部门
《模拟听证》是华政附中的品牌尚法课程之一。随着依法治校的深入开展,模拟听证逐步走向实务听证,师生甚至家长共同参与解决校园事务问题,已成为华政附中办校、治校的重要手段。12月20日,学生事务中心组织开展了关于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校园听证会。此次听证会参与方既有校领导、又有学生、家长和老师代表,更请来了华东政法大学邹荣、刘竞元教授等沪上知名法律专家参与指导,让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精神实质的理解,而且感受到了如何通过民主的程序表达诉求,如何制定和执行规则。
作为校方,能够真实了解师生、家长所思,吸纳学生建议,无疑是对学校管理的有益补充,同时还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外延和内涵。此次听证活动的开展,大到制定方案,小到确定主持人、听证方和陈述人的名单,全部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235位学生表达了参与听证的意愿。听证会上,20位陈述人做了发言,提出了很多极具建设意义的修改建议,如:将第六条第一款第(四)项“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修改为“不超过十分钟的教室内站立,屡教不改者可以在下课后请到办公室进行教育或者面壁反省”;删除第七条第(一)项“暂停或者限制学生参加课程表以外的游览、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将第七条第(二)项“承担校内公共服务任务”修改为“承担合理的校内公共服务任务”;删除第七条第(五)项“要求家长到校陪读”等。经过书记员汇总,形成了听证建议提交学生事务中心。在大学专家和大学生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事务中心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由10条修改建议和修改理由组成的“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并呈送教育部。
模拟立法,民主定规育素养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学习教育,基于校园立法课程,学生事务中心立法委员会在前期调研、听证的基础上,将根据《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结合学校实际和上海地方法规,启动《教育惩戒实施规定(征求意见稿)》“校园法”模拟立法流程,模拟制定符合本校校情的《教育惩戒实施校园法》,提交学校作为本校制定本校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定的参考。
结合学校《班规制定》校本课程的实施,各班级将启动新一轮的班规制定。依据《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和校本实施规定,学生事务中心的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并配合班主任和大学生辅导员,指导所在班级的立法委员会修订班规,提升自治能力、公民意识、责任感与自信心。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收到华政附中同学们的修改建议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他们收到的唯一一份来自学生的有组织的建议。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公民,愿他们在学校充分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中,健康全面地成长,成为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