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琨
我们化学教研组今年接受到一笔来自一位刚毕业的乐姓学生的特殊捐赠,她还发来了短信:“曾老师,我获得了天津大学上海校友会的新生奖学金特等奖,我想把奖学金全额捐给复旦附中化学教研组,一共51895元……”她在汇款留言处注明“捐赠用于支持热爱化学的学弟学妹,用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研组学生课外活动”。并再三叮嘱我不要透露她的名字。
作为接受捐赠的联系人,我曾执教过乐同学,她对妈妈说,她受到附中化学组几乎所有老师的指导,所以要捐给化学组。
能获得这笔巨额奖学金,是因为她高考的高分以及她化学竞赛曾获奖。捐赠奖学金是“热爱化学”的她回馈母校的本能反应。学校实验楼五、六楼大大小小共七间化学实验室,乐同学在里面做了很多实验,对化学实验活动的热爱让她在家里也布置了实验桌。她还在学校创办了晶体社,每周二的社团活动时间带着几个同学制作晶体,现在传给了高二的一个学妹,十几个学生固定时间和地点在一间化学实验室活动。
乐同学的选择,让我思考我们中学该教给学生什么?
化学学科知识里也隐藏着学习做人的细节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卢锐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他选择的课题是《再走先贤之路——侯德榜制碱法》。20世纪30年代,海归化学工程师侯德榜,在制碱技术被外国封锁的情况下,自主研制出高效廉价的工艺,并向世界公布配方。这是高中化学老师开课常选素材,也是等级考题重要内容。乐同学考取的是天津大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这所建于1895年的大学也曾是侯德榜担任名誉教授的地方。
卢锐是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优秀硕士生,他选择到高中教书,是因为自己化学系导师的影响;刚毕业到我校担任化学教师的韩佳睿老师是清华大学博士,她至今还记得在山西读高中,化学老师上课时对她的教导;还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博士的金同学高二时就立志要回复旦附中当化学老师,至今没变。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他的高中化学老师……
这些或许都是巧合,他们都是因为高中化学老师的影响而选择学业有成后回到高中校园任教。化学学科中的平衡思想、在变化中追求能量最低、以发展的眼光应对变化,这些观点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化学人的人生观:低调、沉稳、变通、守恒、创新。化学的本质——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平衡,如果平衡被破坏,只要努力应对总会达到新的平衡;再剧烈的燃烧,灿烂之后也会留下一地灰烬;一张周期表藏着周而复始的轮回。而化学人也往往以此自勉,不大喜也无大悲。
教育和传承体现在老师的每个教学细节中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全人教育。乐同学的慷慨和责任感并不只来自她对化学的热爱,而是来自于诸多老师的影响。
语文老师丁鸣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总是不客气地删掉那些华丽的语句与引用,而是务必让学生流露本真的情感,人真实了,文章自然打动人。全班四十多篇作文,丁鸣一两天就改好,然后一一面批,和同学讨论文章的立意、思想,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再遣词造句。这样面对面、手把手,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语文组黄荣华老师说,如果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把读学生作文的时间用来读书,不知可以读多少本,但用三年时间扶正学生文章,也扶正了学生做人的姿态,是值得的。这样的教育,一定会影响每一个同学。
我们把学生分为四个学院,学院教学强调“知行合一”。在课程设计上倾向科技、创新、专能。实验楼为学生提供的实验菜单琳琅满目,但凡可以用实验来证明的知识点,均确保以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眼见为实。从常规传统实验、数字化实验、创新课题研究……学生以进阶的态势把自己变成实验室的主人。学生从最开始进入实验室捂着口鼻,到自行搭建装置配制药品,在事实中发现与“听说”的知识出现偏差后从而激发起批判性学习思维。从实验楼走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唯事实来论学问、以实践来求真理。
家校共育,培养天下英才是教师的责任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化工专家、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与奠基者,他在解密了制碱法工艺后,并没有将技术限于个人致富,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应该造福于人。这就是化学人对自然资源再创造的自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侯德榜的人生理想。而教育是铸魂育人的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每个受教者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两者需要高度契合,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如今每年高考填志愿时,已有越来越多的考生遵从自身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选择,不盲从所谓的热门或冷门专业,以发展变化、全球化的眼光来分析世界,传承先贤、志存高远,将自身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已到大学学习分子科学的乐同学,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捐赠奖学金。对于乐同学的成长,她的家长在学业发展、人格修养、家国情怀的塑造上,都起了决定性因素。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教师之所幸,培养天下英才,更是教师之责任。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