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力源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城市治理如虎添翼,城市生活也因此更加便利。那么,如何把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城市治理?如何持续深入地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与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联合举办首届“新技术·新治理·新城市”论坛。与会专家认为,要“线上便利”,也要“留意线下的温度”,要让技术实实在在地围着具体需求跑,解决实际问题。
不能把人看作数据库里一条条冰冷的数据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新技术时代的城市治理不仅要追求“快”,更要注重“人”,注重传递人间温度。“科技+城市治理的最大优势一定是方便快捷,但是除此以外,我们的城市治理是不是还应该有别的东西?”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刘杰认为,重视新技术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核心理念,不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变得不重要”。“我们要当心不懂微信、不会App的群体在政府服务里面被‘边缘化’。过去不懂还可以到社区事务中心去问,这部分传统服务是不是还应该保留?”
“最有温度的服务是由人提供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认为,数据是冰冷的,总有跑不到的地方,过了新鲜期的无人餐厅可能也会像电话里的“请按1、2、3”的机器语言一样,让人有困于机器笼子里的感觉。“我们强调数字、数据的时候也不能忘掉温度。”郑磊认为,处于大数据驱动方式中,每个人都是数据采集对象,因为涉及人的隐私、自由、尊严,数据采集和利用应该有边界。“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是为了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把人看作数据库里一条条冰冷的数据。我们要知道,每一个数据都有温度。”
上海市“一网通办”随申办市民云App副总、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凌力同样看重“温度”:“线上有线上的方便,线下有线下的温度,而城市一定要有温度。”他认为,在线服务很重要,但它只是一部分。虚拟城市或智慧城市并不意味着将所有东西都搬到线上,只做好在线服务就行。比如公共服务中,结婚登记在凌力看来就不适合全流程在线办理。“结婚登记是一个很神圣的过程,在线上办理是方便,但是缺少爱。”
数据开放给社会做应用,会产生各种价值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龙飞认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并不是通过单纯的技术增量和高投入就能换来的,必须有科学、系统的理念,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数据协同共享、信息准确判断。
数据、信息如何做到在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韩传峰认为“场景”很重要。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就要拿到社区的具体场景中,针对小区的安全、停车、垃圾分类、电梯维修等每一个具体问题,基于场景去技术渗透,进而推动社区内在治理改革,理顺治理模式,依靠人工智能赋能形成一个运转灵活、高效的治理机制。韩传峰认为,数据本身没有价值,只有通过场景挖掘出来形成信息,用了、交易了,才有价值体现。
那么,数据产生价值的过程谁来做,政府,还是市场?郑磊分享了一个案例:在美国波士顿,大雪埋掉了消防栓,如何处理?波士顿政府采取的方式是开放消防栓的基本数据。一个社会组织看到数据,用了一个周末开发出一个应用App“领养一个消防栓”——像是一款小游戏,公众搜索附近消防栓从雪堆里挖出来,上传地理位置和照片,App后台的消防栓就会变色,“领养人”还享有消防栓的命名权。实际效果很好。郑磊认为,数据开放和协同治理同等重要,数据作为原材料开放给社会做成应用,会产生各种价值。“数据可视作金字塔的底层,底层多宽、多深、多厚直接决定了上面的加工能走多远。”他认为,政府应该是开一个“大商场”——开放数据,吸引“商家”来“开店”——做应用,共享共治,大家共同参与。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樊博看来,互联网+技术真正融合到政府体系里以后,后台公务员不需要跑,而是数据在跑,前端公众最多跑一次,横纵整合实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政府能够实现这种治理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