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昨天揭晓的上海新科院士榜单上,三位女院士分外抢眼。至此,在沪女院士人数达16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各8人),占在沪院士总数的8.9%。
院士可谓是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金字塔的塔尖。女院士的不断涌现,从一个侧面印证着,在上海,“冒尖”的女科学家越来越多了——凭借女性特有的细心和韧劲,加上不服输的精神,一批女科学家迅速成长起来,做出“不让须眉”的科研成果。
二十多年前,马兰从美国归来,开始从事“药物成瘾机制”研究。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马兰和团队完成了一篇篇论文,不断解开毒瘾“密码”,一步一步站到了学术研究的国际前沿。近年来,马兰带领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团队执着于“破译”人类脑疾病的复杂密码,她始终坚信,科研的目的就是造福人类。
2013年,国家脑科学计划项目开始酝酿,2016年“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此,马兰认为,加快实施脑科学研究相关重大项目,释放科学家的创新活力,要从创新管理理念开始。她还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立项和制订计划时要慎重,但也要只争朝夕,抓住战略机遇,抓紧落实,迅速启动实施。
黛眉淡扫,妆容精致,从事纤维材料研究的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刷新了人们对于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三十年来,她带着团队跑了100多家企业,将“杂化材料”概念植入纤维世界,通过创新合成方法和纳米复合技术,对有机、无机材料进行多尺度、多维度和多组分复合,让不同材料在纳米的微观世界中合而为一,变身为性能可控、功能更强的新材料。
全情投入创新,美有时可以暂且放在一边。为了解决实验室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难题,不知多少次,朱美芳和学生们索性睡在车间。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设备运转连续化差,经常断头,要停机调试。后半夜工人师傅扛不住了,她就带着学生站到生产线上动手操作。
同样足迹遍布全国的,还有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今年3月,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召开期间,联合国人居署与同济大学联合发布了《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报告,徐祖信获得与会代表的齐声点赞。她用扎实的实验、勤恳的工作,使得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投资至少节省了20亿元。在她的参与下,上海整个水网系统的污染治理提前实现,苏州河治理成为国际上重污染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
攀登科研高峰时,女院士们是当仁不让的披荆斩棘奋斗者,私底下却是好老师、好妻子……朱美芳有一个“特别”身份——本科生的博导班主任。她帮助低年级本科生制订合理的学涯规划,在学生遇到各种困惑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工作再忙,她都会挤出时间和学生一起用餐,在办公室促膝畅谈。大家都说,朱老师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敞开着。
回国二十多年来,马兰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两手抓。在她的简历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一直赫然在列。
如今,“与水有缘”的徐祖信把足迹从苏州河延伸到了国内的大江大河。她担任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被多座城市和环保企业聘为技术支持专家,负责并参与了多座城市的河流污染治理工作,不断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