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1-23 第26,32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聚焦2019年上海新增11位院士

为了万千百姓健康幸福为了抬头可见蓝天白云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透过昨天揭晓的上海新晋院士榜单不难发现,科学家们从事的专业领域虽然不同,但心系民生、造福百姓的初心却出奇一致——几十年如一日,为了人民的健康幸福,为了祖国的绿水青山,他们埋头探索基础研究,全力推动成果转化,殚精竭虑,矢志前行。
      
       从非常基础的介孔纳米材料,到纳米催化肿瘤治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在几十年科研生涯中,一直牢记着恩师——国际无机材料界泰斗严东生的教诲: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不可以脱离“服务国计民生”的目标。“真正让成果造福社会与百姓,才是科研人员最大的心愿。”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剑林感到无比荣幸,“这是一份更加重大的责任,对我来说,也是科研的一个新起点”。
      
       施剑林所从事的纳米介孔材料研究,好比在微观世界里修建管道、打造工具,以便让纳米材料更高效。比如,他早年设计出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在不断向临床应用推进的过程中,他发展出纳米催化肿瘤治疗的全新概念,彻底抛弃传统化疗用的高毒性化学药物,利用无毒或低毒纳米颗粒,通过特异性响应肿瘤特殊微环境来杀灭癌细胞,从而达到基本无毒副作用的肿瘤特异性治疗。目前,这些成果还在实验室阶段,施剑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向临床推进,真正造福人类。
      
       “任何重大成果一定是对改变世界有用的。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发现更高效的有机化学反应,为学术同行和制药工业所用。”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为我国合成化学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他在铜催化的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上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出氨基酸和草酰二胺两代配体,使得反应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已得到上千次应用,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要用到的化学反应”。同时,他还发展了以曲贝替定为代表的多个药物和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路线。其中,曲贝替定的合成路线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研究,为“最难制备的两个抗肿瘤药物之一”提供了更简洁、经济的方法。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觉得,这既是对已有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科研生涯的激励。“未来,全球50%化学品可能都会在中国生产,这更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基础研究,使化学品制造更加绿色环保、更为经济适用。”他的愿望是实现“绿色合成”,尽管现在离这个梦想实现尚有很大距离。
      
       要真正让科技服务于国计民生,让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在这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上,科研并非决定一切的因素。科学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社会关怀、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从创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发明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到石油替代与新能源汽车、移动源PM2.5治理和能源政策战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的关注点从基础研究拓展到了国家战略与政策研究。
      
       他很早就在自己的实验室楼顶建起PM2.5监测站,也是最早通过提案建议国家关注PM2.5的全国政协委员。自2011年起,他基于研究成果,几乎每年都会针对环境保护问题递交提案,每篇提案总能以前瞻视野发现新问题,并给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今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表示,将继续努力发挥专业特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技术研发,绝不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