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盐城本来就有麋鹿保护区、珍禽保护区,为什么会想到申报自然遗产?
吴其江:2016年启动申遗工作,主要有几方面的考量:首先,盐城有两个保护区,其中珍禽保护区涉及沿海湿地,而湿地相对动态,如何保护湿地遇到了瓶颈。江苏拥有大陆标准岸线长954公里,在淤泥质海岸中,666公里海岸均为淤长型海岸,尤以射阳南部和大丰、东台滩涂淤长速度最快。当初想着申遗,是希望借助国际标准来做好保护区的工作。
其次,中央提出践行生态文明,盐城提出“两海两绿”发展战略,为我们申报世遗创造了条件。申遗成功的结果也证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而且在长三角这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为国际社会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模式、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鸟类迁徙线,盐城处于关键性节点位置,尤其条子泥湿地区域。国际上,中国、韩国、朝鲜围绕黄海的一片区域被统称“黄海生态区”,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潮间带,类似欧洲丹麦、德国、荷兰三国共有的瓦登海湿地,备受瞩目。
2012年于韩国济州岛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票通过一项关于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尤其是黄海海区候鸟的决议;2016年于美国夏威夷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世界自然联盟再次通过一项关于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尤其是黄海海区潮间带栖息地和水鸟的决议,呼吁在黄海地区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形式促进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国际社会的重视为我们申遗成功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文汇报:那现在申遗成功以后,您觉得,拿到金字招牌了,接下来该当如何?
吴其江:首要的是思考如何保护管理好湿地。世界遗产代表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罕见的,且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世界自然遗产更代表了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皇冠明珠”。盐城黄(渤)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不仅仅是盐城的、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份财富永续地保护下来、传承下去。
其次,如何科学地研究好湿地,目前处于关键阶段。湿地相对动态变化,盐城黄(渤)海湿地是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有必要参考瓦登海开展湿地的科学研究,包括海洋陆地之间的潮间带、生态系统中复杂的海洋动力学以及底栖生物研究等。
再次,如何宣传展示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盐城黄(渤)海湿地,肯定不能大规模开展旅游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遗产申报区内两处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遗产申报区的展示区共有3处,分别是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中华麋鹿园景区、条子泥湿地保护管理区。近年来,3处展示区的游客基本稳定在25万人次。将来即使搞文旅,也会有一定的控制,保护好遗产地将是首要原则。
文汇报:那您怎么看待保护与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吴其江:在保护和利用中,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湿地公约》的各项要求,这是必然的。但不是说,搞可持续,就只能保护,不能利用。打个比方,一个人能扛得动80斤的重物,你非要他扛200斤,这是过度开发;但如果一点都不让他扛,将来他连五六十斤都扛不动,就自废武功了。
湿地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遵循生命规律,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过度保护。举例来说,潮汐动能就是绿色资源,可以为人所用;泥螺、贝类等生物也是可再生的,不利用反而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应当说,保护和利用协调好了才是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