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0-01 第26,27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9版: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首个大规模齐白石个展今起亮相

他晚年幸逢盛世,终在1949年以后迎来艺术高峰

齐白石创作了许多以柿子、寿桃为题材的作品,这幅《世世太平》是齐白石1952年创作的画作,以“柿柿(世世)”“和平”引申出“世世太平”的吉祥寓意。
       ■本报记者 李婷
      
       他是毕加索口中了不起的东方画家,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最耀眼的大师之一。齐白石老人,这位在教科书里活跃了几十年的“人民艺术家”,许多人读过他却从没见过他的真迹。今天起,在久事国际艺术中心揭幕的《世世太平——齐白石精品大展》,将让人们一饱眼福。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举办的首次大规模齐白石个展,展出的50件精品杰作,皆为齐白石艺术创作高峰的晚年时期作品,涵盖了花鸟、山水、人物、瓜果、虫鱼以及大众喜闻乐见的“白石虾”等众多题材。这之中,大部分作品曾代表中国文化出访巡展至世界各国美术馆,却从未在国内露过面。业内人士指出,齐白石是在1949年以后迎来艺术的成熟期,在喜迎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用他的画来表达祖国人民身处盛世的喜悦之情是最为恰如其分的。
      
       借画抒情,成为其作品雅俗共赏的特色
      
       齐白石出身贫寒,曾深刻体会过旧社会人民的痛苦。好在他晚年幸逢盛世。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不仅获得稳定安宁的生活,社会地位也大大提升,创作冲动更为强烈。那段时间,齐白石创作了许多以柿子、寿桃为题材的作品,借画抒情。本次展出的《世世太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幅画作是齐白石1952年创作的,当时他92岁。他将柿子与和平鸽共置于同一画面中,以“柿柿(世世)”“和平”引申出“世世太平”的吉祥寓意,使庄重的和平主题显得轻松有趣起来。据说,为了画好鸽子,老人先是到梅兰芳家里去观察鸽子,后来在自己家里养了几只,日夕观察其特征。
      
       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琪介绍,白石老人经常用所画物品名称的谐音,作为符号,表达画的主题。这也是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成为雅俗共赏的特色。比如,齐白石的家乡在湖南,少年时就在家种过燕来红,老年在北京时时忆及家乡,便把燕来红入画,栩栩如生。燕来红在秋天由绿转红,犹如红花怒放,所以又叫“老来少”。齐白石老年始获得成功,以花自比,用“老来少”作为主题也很恰当。本次展览就展出了一幅他1949年创作的《老来少》,这也是他开红花墨叶一派的代表作之一。
      
       无论画花鸟还是画人,他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很多国画大家都有绝活,如郑板桥的竹子和徐悲鸿的马,而齐白石的鱼虫虾蟹令众多艺术家难出其右。尤其是他画的虾,淡墨一串画出一节节身体,晶莹剔透。重墨点睛,用笔肚拉出虾脑。干笔画须,长须富有弹性;细笔写出脚和虾钳,还有尾巴,活灵活现。据记载,齐白石年轻时就画虾,到了40岁临摹一些古人画的虾,从中学习。到了63岁,画得像了,但没有透明感,画得不够活。于是他在案头的水盆里养了几只虾,观察它们。到了70岁,画出的虾就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这种水里活蹦乱跳的样子。
      
       事实上,在花鸟画出名之前,齐白石的人物画早已声名远播。他擅长画仕女,还因此在湘潭当地赢得了“齐美人”的称号。衰年变法后,齐白石人物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工细写实转向简率粗放,常以寥寥数笔表现人物神情的微妙变化。比如本次展出的一幅《宰相归田》,简单数笔便将毕卓的形象描绘出来。据《晋书》记载,毕卓虽身居吏部郎,身处乱世中但坚守本分,为官清廉,不爱权势,宁肯因家贫盗酒,也不贪赃枉法与他人同流合污。齐白石的人物画承继了古法,不见人体素描结构,用色也很简单,质朴简练。“齐白石的绘画思想中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论是画花鸟,还是画人,他都一直秉承着这个美学思想,一以贯之。”陈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