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0-01 第26,27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9版:文化

聚焦“新长江”,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明开播——

绵延不变的,是对长江的眷恋

纪录片《长江之恋》记录了长江儿女与大自然亲密互动的感人镜头。图为摄制组拍摄的一幕江豚饲养员悉心喂养江豚的场面。
       ■本报记者 张祯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湖南、浙江、江苏等11家省级卫视创制的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明天起在东方卫视和上海纪实频道播出。
      
       《长江之恋》共分为六集,着重展现长江流域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纪录片通过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长江,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在过去几十年中,长江曾出现很多环保危机。这部纪录片就是聚焦大保护政策下长江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华儿女如何反哺母亲河的故事。”《长江之恋》总导演刘丽婷说。
      
       这部纪录片的主创都是长年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2019年初春,《长江之恋》的八个摄制组从上海出发,沿长江溯源而上,足迹遍及长江沿线各省市,辗转10万多公里。主创团队希望通过沾着泥土、带着露水的镜头,全景式、立体式地记录长江。
      
       为了给长江沿岸的变化和故事寻找理论支持和学术背景,主创团队走访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气候、动植物、历史、经济、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寻访名单中不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有最早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被称为“三峡之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等。纪录片《长江之恋》总策划、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说:“《长江之恋》是SMG纪录片中心组建以来推出的第一部大体量作品,我们举全中心之力保证这个重大项目的圆满落地和呈现。在创作人员、拍摄设备、资源调度各方面调配上积极作为、全力保障,拍摄者用镜头记录下了长江两岸古风与今韵交织、保护与发展并进的时代图景。”
      
       有景更有情,《长江之恋》从人物刻画、细节描摹入手,不仅回访了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中的场景,还挖掘出不少社会变迁、绿色转型中的鲜活故事。青海省玉树地区通天河畔,83岁的舟如旦确老人用50年的时间,和村民们一起种下了27000棵白杨树;牧区的第一个大学生,沱沱河畔的吐旦旦巴,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开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事业;金沙江边,昔日的赶漂人严梁和他的6000多个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锄头,踏上了“为绿色而战”的天然林保护之路;长江入海口,顾玉亮和同事们用了19年时间,在长江口滩涂“青草沙”上,为上海人民找到了优质的水源地……
      
       为还原最真实的场面,摄制组克服了不少困难。为拍摄一幕江豚饲养员深夜悉心喂养江豚的场面,摄制组不得不在独木舟上战战兢兢保持平衡,忍受大量蚊虫的叮咬。正是这些艰辛付出,造就了长江儿女与大自然亲密互动的感人镜头。
      
       此外,《长江之恋》使用顶级摄影器材进行全程4K拍摄,为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积累、保存下真实、珍贵的影像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