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5-10 第26,12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5版:文汇学人:视界观

上海美专的迁并往事

       冯远
      
       以成建制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的前身)建立、首开“新兴艺术策源地”之先河为肇始,其承先启后,薪火传递,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祥地,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获得普遍认可。如果按照历史节点来列置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为“上海美专”)的几个发展阶段,我们可将1864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1864—1911)的开办视作上海美术教育的摇篮期、孕育期;将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创办以及1922年上海大学美术科的设立视为创始期;将1952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至1959年上海美专的重新设立作为迁变期;再将上海美专1983年并入上海大学,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并于2016年底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视作为转型发展期。若以1864年创立的土山湾画馆作为起点,上海美术教育距今已发展了150余年;若以成建制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的前身)建立、首开“新兴艺术策源地”之先河为肇始,观其助推上海文化艺术生态的形成,滋养上海的美术教育,承先启后,薪火传递,则也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
      
       海派美术教育历经150余年历史,形成了兼融中西、蓄积南北、广纳八方的历史文脉,其独特风貌和品格,既缘于上海特有的国际都市地位和文化生态,也与上海较早受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熏染、海上文化人观念意识超前有关。可以说,上海作为“新兴艺术策源地”,实乃天时地利的环境使然。
      
       以上海自近现代以来所具有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地理区位和对外交流的独特优势,上海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这其中,美术教育筚路蓝缕、起伏变迁的历史不能忘记。本文拟通过回顾上海美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重新辨析上海美术学院历史沿革、年代起始问题。
      
       1912年,刘海粟、汪亚尘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乍浦路租房办学,开始招生。1913年,因场地狭小,迁校于爱而近路(今安庆路河南北路附近)。1914年2月,又迁址于北四川路横浜桥南,7月迁至海宁路启秀女校旧址,张聿光任校长,刘海粟任副校长。1915年,迁址于西门外江苏省教育会新屋,上海道尹公署为上海图画美术院立案;1916年奉命改名“私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19年,刘海粟任校长,更名“上海美术学校”,改学制,设立科,校址为西门白云观;1921年,根据教育部章程,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于康定路辟初级师范科;1922年分设三部,分置白云观、林荫路、微宁路三院;1923年于杜神父路(今永年路)、菜市路(今顺昌路)新建、改建校舍,设“艺海堂”、开画廊、辟“存天阁”(康有为题);1930年,更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门楣上为蔡元培所题新校名;1933年,学校设创立日,并于徐家汇、漕溪路设新校址,校董会主席蔡元培、王济远等出席奠基仪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美专教职人员或分批留沪教学,或分赴浙江金华、福建建阳办学,后并入国立东南联大,为艺术专修科。1943年,联大停办,上海美专改并入浙江国立英士大学,为艺术专修科,后迁至浙江云和;1944年,上海美专又随英士大学迁往浙江泰顺里光镇。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美专返沪复校,刘海粟复职任校长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
      
       40余年风雨兼程,奈何国运艰困,世事沧桑,数度更易流离,但上海美专的办学人初心不改,殚精竭虑,其执着勇毅的精神令人感佩。
      
       创始期上海美专的办学历史,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熠熠生辉且无法忽视的历史。据粗略统计,曾在1912至1951年于此从教治学的重要美术家有刘海粟、张聿光、吴法鼎、李毅士、丁悚、江小鹣、丁衍庸、谢海燕、朱屺瞻、李超士、张辰伯、陈抱一、颜文樑、王济远、汪亚尘、王道源、李咏森、丰子恺、关良、倪贻德、洪野、张弦、潘玉良、吴大羽、周碧初、潘思同、蒋兆和、陈秋草、王远勃、张充仁、黄宾虹、滕固、吕凤子、吕徵、潘天寿、傅雷、姜丹书、诸闻韵、贺天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份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的耀眼名单,其所具有的分量何其之重。
      
       此外,曾在这里有过求学经历的学生有徐悲鸿(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教员)、施轸(哈尔滨滨江道尹公署科员)、吴荫甫(画学研究员)、钱承业(北京交通部技正)、罗承伟(法华高小教员)、凌光履(上海浦东中学图画教员)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行各业陆续进入规划调整、建设时期。1952年9月,全国实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决定上海美专迁离上海,与苏州美术专
      
       (下转16版)
      
       (上接15版)科学校、山东大学美术科合并组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同时变更的院校还有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调整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彼时,上海美专匆促外迁,而迁入地江苏无锡江南大学校舍尚未腾退,教工宿舍无有着落,迁并工作并不顺利。据已有资料显示:“全校师生,浩浩荡荡迁去无锡。当我们到达无锡车站,苏州美专师生同时到达,就在那里会师。领导告知大家说,因为江大校舍还没准备好,暂时搬到党校先住下来”;“据说江大要做外宾接待所了”;“结果领导命令,暂时迁到社桥头江苏教育学院原址”;“由于校舍和学校发展前途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华东艺专建校五年就没有招生”。
      
       1955年春天,有关部门要求华东艺专筹办艺术中学,并且指定派遣了筹备主任,几个月后不知何故又令中止招生。同年的暑假,全国高等学校的“入学指导”却突然出现了一所华东艺术师范学院,地址在无锡。“去年(1956年)……召开一次全国美术教育行政会议,我校有四位同志出席会议,当时决定华东艺专一部分迁往西北,一部分改为工艺美术学院,这个校名又在1956年‘升学指导’上发现,结果又是一场空。”“华东艺专自从成立以来,从未招过新生。现在已经决定把华东艺专全部迁往西安,并在西北艺专。今年暑期是最后一班毕业,名义迁校,实际上结束了。”凡此种种,均显示了这几年中校务的动荡,至于教具图书散佚破损,辗转多地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了。
      
       需要说明的是:迁离上海前的上海美专当时是中国美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最有成绩的一所美术学校,它有当时全国美术院校所有的系科,如国画、西画、艺教、工艺图案、雕塑等,历届毕业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多地,后来担任了美术院校的教授和领导。1956年,主管部门拟将华东艺专迁往西安。曾有专家建议将学校迁回上海,并改名为“上海美术学院”,但意见未被采纳。而华东艺专最终也未能幸存,两年后的1958年初,华东艺专迁往南京丁家桥,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继而为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专的迁并并非学校自身办学难以为继,而系当时院系调整方针下的指令所致。这种近乎草率的决策使本就命运多舛的上海美专终告解体,无论是受当时何种内外部原因左右,都是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历史沿革中鲜见的现象。令人唏嘘的是,上述所引资料正是来自曾任上海美专校长,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时任华东艺专校长刘海粟本人写给上级领导信中陈述的情况(1957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海美专于1952年迁离上海时,虽然大部分师生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随迁无锡,但是仍有部分美专教师因各自的原因留在上海,继续以个体或多种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其中如谢之光、江寒汀、唐云、沈之瑜、丁浩、励俊年、孟光、程十发等,以及周碧初、张充仁、俞云阶、郑为、哈定、张隆基等,或以画室、画院、研究所等形式进行美术专业教授活动,或转而在相关美术教育行业以及轻工业、印刷、戏剧(舞台)美术行业任教。他们中有任职上海画院副院长,同时执教昌明艺术专科学校的贺天健;受聘上海画院画师、创办新华美术研究班的朱屺瞻;转任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同济大学执教的李咏森;任教同济大学建筑系美术专业、创办新美术研究所(后更名现代画室)的陈盛泽;转任工艺品供应社主任、上海美协秘书长、展览馆馆长的陈秋草;转而执教多家中学的唐蕴玉;转任多家中学和师范学校执教的冉熙;自创“东方画室”、“上海画室”、“哈定画室”、“充仁画室”、“山河美术研究班”的任微音等多人以及转任上海人美出版社、上海美协秘书长的蔡振华等等。正是这种身形虽迁、根脉未离,建制形式改弦、艺术传统存续未变的不舍不弃,使海派美术教育文脉未因美专的迁离受到影响。也正是几批曾经先后受业并执教于上海美专的美术家和教育家,以及部分往来任教于沪锡、沪宁的艺术工作者,包括任职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的刘海粟老校长等人,仍以各自的专擅维系并传续着上海美专的教学理念与学术传统,为后来新上海美专的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9年3月,经批准,上海市政府重新着手续建上海市美术学校。新上海美校的再开办,无疑是上海市文化教育部门经过慎重考量推出的良政。新美校的开张,从论证报批到开学招生,必然是经历严格的程序。按照上世纪6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教育领域的管理,没有教育部的批准,即使有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和广大美术教育界人士的呼吁与热情,也将无济于事。因此,1959年批准同意重新开办上海美校的文件,传递了多重信息:第一,意味着认同上海需要一所高水准的美术专业教育机构;第二,意味着1952年院系调整中对原上海美专的迁并是不适当的,因此需要再调整,认同上海市政府提出开办新上海美校,是对原迁并决定的纠偏;第三,在新美校校名中增添一字“市”,明确学校应为上海的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文件的颁布和新美专的正式成立为中断七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同时也对这段迁并历史进行了弥补。
      
       新开张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也是几经搬迁。1959年夏天,上海美术学校挂牌于华山路1448号幸福村;1960年移址陕西地路500号,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另设中专部;1962年迁址到万航渡路1575号(原圣约翰大学旧址韬奋楼);1965年搬至漕溪北路502号上海市轻工业局干部学校内(原土山湾孤儿院旧址);1970年再度迁至天津路414号;直至1983年6月上海大学组建,美专又改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月迁址凯旋路30号。
      
       2000年,学院迁址于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内;2016年12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比起同处一地的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美术学院似乎命中注定要在不停的变化中谋求发展。
      
       从1959年到2019年,走过60年发展历程的上海美术学院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学院的教学、科研、创作、人才培养和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稳定长足的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贡献了如陈逸飞、王劼音、邱瑞敏、施大畏等一批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还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这当然已是尽人皆知的后话了。
      
       上海这座21世纪国际化现代都市,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所将承担的重要使命,已无需本文赘述。但是,为了“创造性转换申学传统,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上海需要壮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思想力、创造力、生产力,以重振“新兴艺术发祥地”和“现代创新艺术策源地”的形象。上海应该也能够办好一所国际一流水准的美术学院,助推上海和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迄今已经挂牌三年的上海美术学院正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如果学院的当代学人能够驾驭机遇,勇于开拓,化解困难,应接挑战,上海美术学院无疑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办好一所院校,不仅需要珍惜其历史文脉、人文精神、学术传统;也需要审时度势,审慎决策每一阶段的发展策略;更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设计院校的未来。笔者同时认为,上海美术学院的历史不妨上溯至1864年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的开办,则其历史已有155年;或上溯至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创办,则其历史也已有107年。
      
       (作者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