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24日 星期日
6
论苑

探索当代中国发展之道与强国之路


    ■方松华 马丽雅

    作者简介

    方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出版多部著作,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子课题、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曾获上海市第十四届、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和学科学术奖著作二等奖等奖项。

    马丽雅,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1项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及上海市哲社规划系列课题。

    百年中国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她的旨归。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具体内涵、建设方略和意义。从理论源流维度,阐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从价值、内涵和指标维度,阐明其要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时空维度,探讨其建设方略;从现代化理论、民族复兴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三个层面,探讨其战略意义。

    其一,以百年征程展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变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呈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这三大主题的不断融合,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在与世界的不断交往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从“救国”“立国”“兴国”一直到“强国”的探索与变迁。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社会解放是密切相关的,“救国”作为主题词一直蕴含在中国对现代化道路孜孜不倦的探索之中。在“立国”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是在“立国”的主题下,结合民族复兴的愿望与社会革命展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兴国”阶段,中国共产党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强国”阶段,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向着“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其二,多维度剖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意义。至21世纪中叶,中国不仅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世界最大的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也将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而言,其重要意义在于,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力充实和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极大发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三,分阶段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方略。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功走完了现代化的“前半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十九大对未来30多年现代化的“后半程”进行了战略安排,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前景,这是一项人类历史前无古人的伟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离不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决胜全面小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几个阶段的努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略的构思和分析,也离不开不同阶段奋斗目标和实现途径的设想和努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最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方略是“重点论”与“系统论”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目标的实现路径,是要实现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特征是“质”的总体提升,其建设方略和主要指标一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创新型国家为中心;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五个文明”的全面提升,其具体建设方略和主要指标要有系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问题作出的最新重大判断,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它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相应,十九大将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由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世情、国情和党情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紧扣新时代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上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专家点评

    权衡

    探索当代中国发展之道与强国之路,厘清中国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既定路径的中国道路与价值,必须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近180年的近代史、近70年的共和国历史和40年的改革开放史。本书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为考察对象,从历史源流和现实依据出发,探究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具体内涵、战略意义和建设方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对于未来中国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从民族复兴层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含着人们对民主自由和国家富强的渴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从国际格局层面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又一次明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纪难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向何处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方案,丰富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向往。正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谈到的:“中国的人口占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所发生的问题即使对中国以外的任何人没有影响,本身也具有深远的重要性,事实上,在未来的两个世纪里,无论中国朝好的方向发展,还是朝坏的方向发展,都将对世界的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意义,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较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和东亚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从而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智慧和方案,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所承担的使命,这也是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与价值。

    点评专家简介

    权衡,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民进中央特邀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等研究。最近几年集中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金砖国家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问题、中国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多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等一、二、三等奖等优秀成果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