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
10-11
专题

打通“最后一公里”:从“美术”到“审美素养培育”,高质量创建特色高中立业 深入“美育核心带”:从“美丽校园”到“幸福人生”,特色化创新立美实践建树

审美素养培育:挥毫成画 点石成金 聚沙成塔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创出“以美育人、审美提升、特色立校”新路


    如果说,让学有特长的学生找到叩开艺术类高校大门的“敲门砖”,枫中很早就做到了。

    如果说,让学校成为具有美育氛围的特色学校,枫中也可以说已经成功了。

    然而,枫中不是为了提供给学生升学的“拐仗”而选择了美术特色,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寻觅办学出路而标签了美学符号,更不是为了孤名钓誉而依傍了美育殊荣。

    选择美术,不是为了办一所以美术技能传授为主的技能学校;选择美学,也不是为了完全中学贴上特色的标签;选择美育,更不是为了狭隘的办学出路。

    以美术为手笔,以美术课程为始端,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的美术特色学校,路究竟在何方?

    这是摆在全国几千所、上海40余所“美术特色”高中面前的突出问题。

    如何从“美术”走向“美育”?如何从“美育”走向“各学科渗透”?如何从“各学科渗透”走向“?”,这是“世纪之问”;

    如何从美的“表面”走向美的“内核”?如何从“表现美”走向“深层美”?如何从“认知美”走向“言行美”?如何从“美的熏陶”走向“美的风骨”?如何从“美的普及”走向“?”,这是“关键之问”。

    在“美术特色”培育的办学旅程中,这些问号,曾经让不少办学者苦思冥想,辗转难眠,也令多少探索者徘徊不前,无奈等待。

    而建于1944年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自2011年更名为现名以来,以美术撬动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以美术“先手棋”精心编织了美育化“办学谱”,不断打通从美术到美育特色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深入从美育入手到审美入骨的“核心地带”,鲜明地提出并践行了“审美素养培育”的主张和实践,为中国学校美术特色的“时代化”和美育教育的“繁衍化”以及“以美育人”的“途径化”提供了“枫中方案”。理论创新成果“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情况——审美素养培育”项目,被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由“美术”而“美育”,由“美育”到“全方位学科渗透”,再到“审美素养培育”,形成以审美精神为核心的学校特色文化,这是枫中自2011年更名以来的办学旅程的探索概括。

    从“学美”到“赏美”,从“识美”到“创美”,从“浅美”到“审美”,形成以审美眼光和视野为以美立人的学校育人特色,这是枫中践行学校审美育人的高度凝炼。

    “审美素养培育”,这是枫中对从“美术”到“美育”再到“审美素养培育”历程进阶的提炼之方;也是对以美立校的重大建树;更是对审美育人的重要贡献。

    “审美素养培育”,这是枫中对从“美术”到“美术”的办学徘徊瓶颈的有力突破;也是对“美术”到“美育”一般回归陈式的深层解套;更是对“美术”到“学科渗透”的简单复始循环的另辟蹊径。

    枫中以审美素养为引领,以三个维度为基点引领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即从外部形式上,提升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内部结构上,重视培养学生“感受、欣赏、判断、批判、创新”的审美能力;从实践层面上,突出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枫中的审美素养培育特色,度过了轰轰烈烈的初创期,走过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跨过了迷茫苦恼的高原期,目前正处于内涵深度融合的提升期。审美素养培育特色,已经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美术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艺术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美术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等报纸、《中国德育》《教育发展研究》等杂志对枫泾中学的办学实践作了宣传和总结。中央教育电视台也对枫泾中学的艺术教育作了重点介绍。

    枫中的“审美素养培育”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和方略、践行的印迹,犹如一枚镜子,映照出以美立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值得回味与观照。

    1.为学校内涵发展“布局”

    循:铺设审美教育“康庄道”

    树有根、水有源。枫中踏上以美治校的道路,有着天时地利人合的条件、传统和优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有一个从低到高、由表面深入内核的渐进式历程,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有这种意韵。枫中以美育人走向“审美素养培育”,有着根据实际定准方向、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执着、创新和佳绩。

    缘、文、情汇合:时代所需,地域所托,校史所承

    陆旭东校长曾在多种场合就“审美素养培育”办学特色的确立强调“枫中说法”,即:源于人本的特色确立,是时代所需、地域所托、校史所承。

    一是一杆定标:符合“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审美素养培育”特色的提出,顺应大审美经济时代学校重视美育的国际潮流,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审美素养培育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审美素养培育”特色,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大方向。

    二是一脉相承:根植“地域文化”的肥沃土壤。学校坐落于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镇——枫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蜚声海外的金山农民画发迹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学校美术特色的形成,既植根于枫泾“三画一棋”的地域文化,也得益于金山“琴棋书画”的大艺术氛围。本地少年生长于斯,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使学校美术教育特色的形成有了扎实的基础条件,而学校的美术特色教育又对当地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充实和提升作用。

    三是一以贯之:传承“办学传统”的深厚底蕴。30年来,枫中的美术特色教育一以贯之,经历了从美术兴趣小组到美术特色项目,再到特色学校的过程。学校以市级课题《地区性特色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为引领,坚持了10余年的美术教育实践探索;2000年起,提出“合格+特长”“特色立校、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多年来,学校实现了办学视野上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单科美术特色转向综合性的审美教育;二是从学科美育转向全方位的审美化教育;三是从单纯的审美情感研究,转向关注学生生命自由、幸福成长的人性研究。

    术、深、专集聚:美术起家,美育当家,审美持家

    从美术教学起步,以美育引领,到致力于审美素养培育,枫中以美立校的“三部曲”,办学旅程中不乏风景。

    一是从“美术”到“美育”。学校美术特色的形成得益于浓厚的地域文化“枫韵”。文人书画传统与民间绘画交相辉映的千年古镇枫泾,是学校美术教育特色形成的沃土。学校将美术作为重要的学习课程,在创办之初就播撒了美术特色教育的种子。其后,还突破“办美术班为升学”的局限,提出“综合美术课程”(美术类必修课程、综合类选修课程、人文修养类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概念。学习内容从美术基础课到综合材料绘画,从西方美术鉴赏到乡土农民画教学,从课堂学习到野外写生,从纯艺术特色到艺术与科技、体育等学科融合,“综合美术课程”实现“美术”向“美育”跨步,让学校的学科教学渗透了“美育”理念——语文教学突出语言美、数学教学突出逻辑美、历史教学突出人文美、化学教学突出变化美、物理教学突出科学美、地理教学突出自然美……“美术”与“美育”间的形似与神似,成就了学生从物的欣赏到心的培育的跨越。三年来,近千位学生获区级以上各类奖项,2位学生获全国、市“文学之星”称号。

    二是从“美育”到“融合”。学校从审美教育出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依据“以艺术为基、以科学为实、以人文为魂”教育总体设计,建立“艺科文一体”创新体系。

    “以美育人”融合科技特色成果丰硕。美术课程安排创新课程、科技课程安排动漫课程,年年开展多种科学教育活动、知识讲座、科技竞赛等,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成立单片机数字实验室、机器人社团、无线电社团、机械奥运社团等,打造STEAM创客空间(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  程、Art——艺  术、Mathematics——数学),下设木工加工实验室、电子焊接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机器人创意实验室,让学生有了探索、研究、动手和展示的平台。拥有“多功能垃圾箱”“椭圆教学仪”等110多项国家专利和近千项区级以上科技比赛奖励,是学校从“美育”到“融合”的成功注脚。1位学生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4位学生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或“明日科技希望之星”称号。

    “以美育人”融合体育特色成果累累。利用毽球运动节奏明快、对抗激烈、技术鲜明、形式文明等竞技特点,将美术与体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时体验运动中的灵动美。2002年组建的学校毽球队2016年代表中国参加匈牙利世界毽球公开赛获  “女子团体亚军”,参加2016年第四届全国少儿毽球比赛获女团冠军、男双冠军、混双冠军。1位学生获全国“未来之星”称号。

    三是从“素养”到“品位”。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核心,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形成  “自然——人文、科学——人生、艺术——人格”三大课程体系,构建“人人会绘画”“个个懂欣赏”“时时有体验”“处处有创新”四大特色课程群,打造“综合美术课程”“欣赏型德育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科艺自创课程”“毽球特色课程”五大课程特色品牌,自编了《高考美术读本》《高中生美学基础读本》《AVR单片机软硬件开发与应用初步》《赏画知史》《江山如此多娇》《一画一故事》等近百本校本教材,让学生的多元智慧、情感智能、兴趣爱好得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拥有绘画基本技能、懂得审美、人格完善、勇于创新的人。

    美,其实是发现和理解。陆旭东校长说:从“美术”到“美育”、从“美育”到“融合”、从“融合”到“素养”、从“素养”到“品位”,经典艺术之  “美”、人文底蕴之“厚”的审美文化,已经成为枫中师生发现生活、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2.为办学特色蓝图“打底”

    立:构筑审美成人“金字塔”

    是以技压人,仅满足于学生升学,还是以素养成人,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枫中的“审美素养培育”,始终将人放在第一位,以学生成长为本。

    立足基点

    艺术让人成为人

    枫中将“艺术让人成为人”作为办学理念,也作为“审美素养培育”的核心要素,并落实在学生成长的全程。

    “艺术让人成为人”,枫中认为有着四层含义:第一,艺术让人成为懂得审美的人。因为要发现真理,揭示现象的规律性联系,就必须做到美感和思维的统一。美感一经进入人的意识,便会帮助人们比较顺利地去解决各种问题。第二,艺术让人成为充满智慧的人。科学家的创造常常从艺术中吸取灵感。美是一种高水平的真。所以美和真是可以转化的,艺术和智慧也是相通的。第三,艺术让人成为富有情感的人。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以情感的体验为其核心的。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得更加美好,师生间需要建立更加温馨的关系。第四,艺术让人成为完整人格的人。艺术对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把握重点

    艺术让学生成为完整人格的人

    艺术,既是学校教育深化的切入口,又是学校教育最终的归宿点。陆旭东校长说:“假如学校预先把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加以美化和诗化,使其成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体验到教育的魅力,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从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一切工作都达到艺术化。德育艺术化、课堂教学艺术化、后勤服务艺术化……艺术化永远是学校教育最高的追求。

    枫中强调以艺术特色教育为主要切入口,将艺术教育与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与青少年一代精神塑造、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探索科学的智慧勾画人生理想、用敬畏自然的态度丰满个体的人文世界,用感受艺术的心灵编织独立、自由的生命之花,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达到“美善相谐,美真互融”的育人境界。概言之就是  “用美丽的教育造就美好的人生”。

    因此,枫中以美术为突破口,开展大艺术教育研究;以美术特色课程审美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美术特色高中形成的路径;以美学精神为主线,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以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懂得审美的人、人格完整的人、充满智慧的人、富有情感的人。

    坚守阵地

    德育成为“一幅画”“一首歌”

    枫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丁金其说,在德育领域,枫中避免一味灌输,坚持正面价值教育的探索,努力让德育成为一个最人文的事业,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审美化建设,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

    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内向、自卑、离群等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在地图上旅行的系列活动。来自四川的某同学,平时很少言语,但在这个活动中,他收集了家乡最美的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还整理了当地的民俗风貌,然后在班上进行介绍,并盛情邀请同学到自己的家乡去做客,让全班同学接受了一次心灵之旅,改变了城区同学对边远地区同学的“地域偏见”,也看到了外地同学沉默外表后面的能力气质,增进了了解,促进了理解。

    3.为美育风骨轮廓“着色”

    绘:设计审美提升“思路谱”

    枫中为审美育人进行了多重色彩的重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显现审美的不凡价值。

    审美素养培育的“全面性”

    学校结合特色普通高中的创建,对办学理念进行了整体规划。在“艺术让人成为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深入挖掘艺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努力把审美精神融合到其他学科当中。学校厘清了审美素养培育与全面育人的逻辑关系,认为审美素养是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能力,又是态度与价值观,更是一份道德责任,并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学校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发现、鉴赏与审美、想象与创意、创作与表现、文化理解五方面的能力着手,让学生努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并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

    审美素养培育已经内化为育人价值,融合在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学校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促成了学校艺科文一体、真善美相融。审美素养与各育的融合,表现在外部形式上是艺术、科技、人文的融合,表现在内部本质上是“真善美”育人价值的融合。“唯美、求真、崇善、笃行”是特色育人的价值取向;“美善相谐,美真互融”是融合育人的理想境界;“成为审美的人”是学校追求人生终极价值的哲学拷问。

    审美素养培育的“阶梯化”

    学校对初高中各年龄段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重点作了全方位的规划。预初,冲突的12岁,侧重习惯美的教育;初一,闭锁的13岁,侧重人格美的教育;初二,重义气的14岁,侧重人文美的教育;初三,幻想的15岁,侧重人生美的教育;高一,花季的16岁,侧重人生观的教育;高二,憧憬的17岁,侧重价值观的教育;高三,成熟的18岁,侧重世界观的教育。

    至于分析“数字美”时下述趣味横生的阐释,则是这种深入思考的典型例证。“一”是整齐一律;“二”是对称、平衡;“三”是对立统一的和谐整体;“四”是平衡而又稳定的数字;“五”显示出生物肢体、五官造型;“六”是匀称的三角对称;“七”表现了一个完整的音律过程;“八”显示了一个完整的平面几何体;“九”为数之极,寓意崇高;“十”是完美的化身。

    课程审美化的“创新术”

    课程审美化,是枫中“审美素养培育”的创新点,集中了以美治校,审美育人的智慧,具有奠基的价值、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课程审美化就是让生命得以和谐发展。课程审美化的价值在于把课程的发展定位于人的发展,通过课程审美化实施,实现在审美中成人的育人目标。课程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过程,用学生原始的审美需求,去唤醒生命、表现生命;在审美能力得以提升的过程中,进而去完善生命、优化生命,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课程审美化的理论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诗意人生”形成规律的不断探求。

    陆旭东校长认为,课程审美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独特性;第三,这是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可为美术特色高中的发展指明方向。一句话,课程审美化,能够为美育的全面实施,为德、智、体、劳其他各育的和谐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为学校管理尤其是课程建设提供改革的新路径。

    课程审美化的落脚点不在课程,而在人的培育和发展。课程审美化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将“美育”更好地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中去,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审美素养崇高的人。

    课程审美化是指学校遵循审美化原则,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统整、优化课程诸要素,挖掘课程内部及实施过程中的审美元素,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课程审美能力,将学生的课程审美需要转化为课程审美理想,从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堂形态、教学过程、师生关系、课程环境、教师队伍建设的审美化等多个方面。

    在实施课程审美化的过程中,枫中不仅考虑得颇为周全,而且研究得相当细致。如关于不同学科美育目标的分析表述:语文课要讲究“汉字美”“语言美”“文学美”“自然美”“社会美”“教学过程美”。数学课要讲究“数字美”“几何美”“逻辑美”“思维美”。英语课要讲究“语言美”“人文美”“文学美”。物理课要讲究“物理现象的多姿美”“物理世界的和谐美”“物理实验的操作美”。化学课要讲究“变化美”“运动美”“整体美”“符号美”“微观美”。生物课要讲究“形式美”“差异美”“生命美”。地理课要讲究“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历史课要讲究“纵深发展美”“重大事件美”“英雄人物美”以及“审美心理结构”。体育课要讲究“美的姿态”“美的旋律”“美的色彩”“美的造型”,讲求“运动的美”“动作的美”“力量的美”“人体的美”。美术课要讲究“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意境美”。

    又如,关于课堂评价指标的“五美”设计:“规范美”,指备课细致充分,上课从容流畅,语言板书优美,操作注重规范;“科学美”,指课堂结构清晰,情境创设科学,容量难度合理,节奏坡度恰当;“策略美”,指启发激活思维,方法手段灵活,讲解辅导高效,目标达成度高;“艺术美”,指课堂富有美感,学术气息浓厚,科学艺术相融,创新实践结合;“和谐美”,指师生和谐融洽,学生合作竞争,美育“两纲”渗透,绿色幸福课堂。

    教师审美能力的“重构法”

    学校在教师中组织绘画、摄影、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才艺活动,并注重反思美育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中的作用,落实双向选择师徒带教等举措。注重激发教师内驱力,开展“学科工作室、教育能手、教坛新秀”评选,成立“顾世雄美术教育工作室”“陆以锋科技教育工作室”“甘兴云数学学科工作室”“申淑敏德育研究室”和“程十发国画班”等“四室一班”,培养了一批审美教育骨干教师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在校内设立由华东师大庄志明、余玉花教授领衔的“中学审美教育研究工作室”,引入上海市美学学会专家,指导美育理论与实践,建立“教坛新秀——教育能手——工作室导师——外聘专家”组成的教育教学骨干引领团队,形成校本师资自培模式。漫画大师丁聪先生、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生前也非常关心学校的艺术教育,多次来校指导。多名校友画家毕颐生、谢天锡、曹明华、赵峥嵘等也不定期回母校指导教育教学。农民画传承人曹秀文受聘担任校外专家。扩大校际沟通,学校还与国内外兄弟学校定期开展相关交流合作。皖南西递、宏村以及江西婺源、龙虎山等一方壮美成为了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的写生基地。

    4.为立美成才线条“勾勒”

    书:挥就审美践行“大手笔”

    审美,既是感觉上的,也是需要物化的。枫中将“审美素养培育”,通过课程审美化的途径,借助实施的四大文化平台,使之立体化、载体化。

    审美体验的载体:四大文化平台

    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以审美精神为核心,在融合中发展,进行了“以艺术为基、以科学为实、以人文为魂”的教育总设计,学校特别探索了美术与德育、美术与科技、美术与体育的融合,即艺科文融合发展。

    学校搭建了促进课程审美化实施的四大文化平台。即:艺术体验中心(美术馆)、科技体验中心(科技馆)、人文体验中心(读书人体验馆)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中心(体育馆)。学校努力倡导“艺科文一体,真善美相融”的教育局面,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各自为政的堡垒,在学科核心价值的平台上进行课程的统整、融合。通过不同层面的体验、感悟、互动,学生在校的学习经验不再是苍白的、碎片化的、片面的,而是丰富的、完整的、审美的。目前,100%的学生都有参观四大文化中心的经历。校长亲自担任了这门课程的讲解员。

    结合创新实验室,学校分“自然与人文”“体育与艺术”“科技与创新”三大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目前,学生参与研究的课题有六十多个,出版了《枫泾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

    审美习得的途径:校本课程建设

    根据育人规律和课程审美化原则,学校对“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进行全面构架,形成了学校课程总体框架,并凝练成“人人会绘画”“个个懂欣赏”“处处有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既满足美术选修生的需要,又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人人会绘画”“个个懂欣赏”“处处有创新”课程群,分成初级、中级、高级、创新四个层次。

    学校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审美需要——尊重并保护每一位学生最微小的课程审美需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需求,建立了学生自主选课的机制。初中部每学期安排4个半天的级本课程,学生走班上课。高中部开设了《素描》《色彩》《速写》等必修课程,还开发了  《泥塑》《农 民 画》《剪 纸》等12门选修课程,每周三、五下午走班教学。

    高中部70%以上的同学选择美术,对于没有选择美术专业的小众学生,学校开设了《高中生美学基础读本》《艺术欣赏》《礼仪美育》等课程,普及美学基本知识。对学有余力的特长生,学校组建创新班,开设了《创新设计》《综合材料绘画》《平面设计》、《电脑绘画》等创新型课程。

    开发  “综合美术课程”——“综合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课,它以美术类课程为核心,统整人文修养类课程、综合选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即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

    学校重视课程的成长性,依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充实和完善“综合美术课程”体系,在起初的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平面设计、美术欣赏、剪纸、金山农民画、国画等课程,同时把“综合美术创新素养培育”基地的校本课程如综合材料绘画、泥塑、创意构成、课题探究、艺术实践等进行梳理,逐步构建成初中美术课程群和高中美术课程群,并形成了“三个基本素养”和“十二个培养能力”的综合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目标谱系。重视与现有的初高中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学校《特色发展课程规划》一书。

    5.为美丽校园风貌“写真”

    展:呈现审美情景“山水画”

    审美环境的创设,不仅使校园更美丽,而且使审美素养培育有了赏心悦目的新天地。

    环境优美,枫中的本色

    学生是鱼,学校是水,养鱼先养水。学生是浸润在校园中的,校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

    美,是枫泾中学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所地处金山区枫泾镇的“美术”特色名校,无论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绿化环境,还是置于教学楼廊壁上的近百幅世界名画和学生的优秀习作,都凸显出  “审美”要素。“其实,校园里的一树、一景、一画都蕴含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校长陆旭东介绍说:“学生通过对美的情感体验,就能更好地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可以说,从入学起学生就已经开始接受美育的  ‘熏陶’。”  人文景观的设计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富有审美情趣。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朵鲜花都能交流,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学生置身于优美的人文景观,无时无刻进行着心灵对话,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名人雕塑大道,枫中的景色

    不断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一年来,学校改造了艺术展示长廊、校园绿化等硬件环境,新建了科艺名人雕塑大道,设置反映  “理性”与  “感性”相统一的人头马雕塑。学校的艺术育人氛围更加浓厚。

    环境温馨培育,枫中的暖色

    关注学生学习的人文环境。重视温馨教室的建设,开展一班一画等主题教育活动。食堂增加了电视机,午餐时播放音乐、新闻、慕课、专题宣传片等节目;校园广播午间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室、实验室、宿舍、操场等地方,营造出文明舒适、方便优美的空间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时空切换中,体验到空间形式的统一和完美,并享受到融合在时空中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品位。学校环境处处是课程,是一节永远听不到下课铃声的课。

    校园漫步

    “人头马”雕塑

    走进枫泾中学校园,有一尊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造形特殊——一匹马,左前蹄提起,马尾巴彪悍,正呈现奔腾的姿势,而出乎意料的是,马头则是一个人的头部和上身,“人头马”,观者会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

    作者特殊——这是2013届校友戴家欢,异想天开,花了七个多月时间精心设计的《人头马雕塑》,捐赠给学校作为纪念。

    寓意特殊——以“人头马”造形勉励在校的同学们将审美与创新、理智与情感、苦读与哲思结合在一起。

    与其说,这尊雕塑是毕业生留给母校的“吉祥物”,倒不如说是学生浸染审美素养烙下的“枫中情”。

    无独有偶,在校内设立、沪上鲜见的“美术馆”,学生因得到审美素养培育而“兴”起的精湛创作,用独特的“审”视头脑和“美”的画笔,勾勒了极具审美气质的一个个画面:刚踏进展馆,一幅地球形态的画面就映入眼帘,背景是金山枫泾的画界大家,而在弧线状的地球上,绽放的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而由一支支铅笔排列有序汇成了树的枝干,借助电光源和红、蓝、黄、白色块,整个“树”呈现形态与色彩的炫动。这个“进馆画面”,巧妙地将学校育人目标和美术特色浓彩,通过最朴素、最基本的“树”形,和盘托出了办学精神和美术元素,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堪称杰作。而令陆旭东校长更引为自豪的是,“美术馆”由学生一手设计,匠心独运,中间一个由两个三角形垒起的尖对尖大小不同的造形居于正中央,底座为枫泾中学的校徽,上方呈由尖到宽的倒三角形,上面刻写着历届考入艺术高等学府的毕业生名字,寓意源于母校又光大母校。

    审美素养的“特质”,已然成为枫泾学子的“风范”和人生事业的“风骨”。

    数据与结论

    翻开枫泾中学2007年以来美育历程的记载,一组数字非常耀眼:先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近3000名优秀艺术类专业学生,并对其中2400余名本科毕业生建立了数据库,按年跟踪,得出的结论是:学校的毕业生社会满意度高,创造力强。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区级以上各类奖项2000多项,多名学生的美术作品在上海世博馆、港台地区以及日本等地展出。多名学生被评为“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上海市明日希望之星”“全国文学之星”“全国青少年体育未来之星”。多名学生的创造发明获国家专利证书。两位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的学生,在各自获得1万元奖励以后,都将奖金捐赠给学校科技工作室,支持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

    而令枫泾中学教师大感欣慰,比考入艺术类高校、获得竞赛奖次的“标杆”林立更有“意味”和“嚼味”的是:学生审美素养之“树”枝繁叶茂,迁移到学习方式、心理状态、人生态度,产生了可持续、品质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美认知与审美技能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在学校组织的审美素养调查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审美常识、审美意识、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门的艺术表现技能,感受、欣赏、判断、表现美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心理结构发生向美变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爱美的心理定势,具有美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能力逐步提升,审美心理结构逐步完善。

    三是生活态度发生求美变化。学生更加自信,更为阳光。人与人的交往更自然,关系更和谐,情感世界更丰富、更饱满。

    四是学生道德水准的尚美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对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呈现稳定的状态。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公共道德的观念有所增强,诚实、友善、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

    这些结论也可以从学校随机抽取108名毕业生十多年跟踪研究中得到印证:这些学生的表现社会满意度高,“审美的人、理性的人、善良的人”成为烙在枫中学子身上的优秀特质。

    审美素养培育的“大手笔”,最终收获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实图”。

    一场审美素养培育的“枫中”实践的“播种耕耘”,收获了以审美素养见长的美育特色高中的“苍天大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