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5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勇闯生命禁区,上海交大医学院拿下五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用一篇篇论文关注百姓健康 把一个个学科带入世界一流


范先群教授团队建立了眼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新技术。

    ■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8’有缘,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我们拿了六个奖项;时隔十年,在国家奖授奖数量大幅压缩的情况下,2018年度我们又迎来了大丰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打趣说道。昨天揭晓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拿下五个国家科技进步奖,成绩斐然。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冲击医学最前沿的地方。陈国强用“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形容这批勇闯禁区、超越创新的医学先锋。在这张亮眼的成绩单的背后,项目团队夜以继日地苦练技艺、探究病情机理,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与努力,把一个个学科带入世界一流,惠及千万患者。

    从零起步,擦亮上海医学创新名片

    近两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夏强教授团队每年完成的儿童肝移植病例都在400例以上,占全国儿童肝移植手术病例60%以上。殊不知,这支2006年“从零起步”的团队,完成第一个500例,用了整整十年。

    2006年初,夏强开始了活体肝移植相关技术的攻关。此前,全国活体肝移植累计只有100例,仁济医院仅开展过一例。从零开始的夏强买猪肝练习,去实训基地做动物实验,每天练习时间超过14小时。熬不下去的时候,他也想过“半路掉头”,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夏强团队先是不断突破活体肝移植相关技术,总结出一套无血流阻断下“精准切肝”的方法;然后在国内率先提出一整套儿童肝移植技术标准,制定首版中国儿童肝移植指南……整整十年,他们就这样步步前行,最终实现了中国儿童肝移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如何保存和重建听神经瘤患者的听力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多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吴皓教授一头扎进对听神经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听觉损伤机制的研究。日积月累,吴皓团队建立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听神经瘤生物样本库,创造性地联合起耳科、神经外科专家,通过高灵敏度、反馈迅速的术中联合听觉监测技术体系及设备,实施高超的术中蜗神经及其微血管网完整性保存技术。如今在吴皓的刀下,听神经瘤术中听觉保留率提高到72.7%,人工听觉重建整体有效率达90%。

    临床科研,就要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30多岁的人却拥有50多岁的“胃”,临床上的这一变化最让房静远痛心。如何解决我国胃癌和大肠癌早期诊断率低、进展期患者病死率高的问题?房静远团队不断冲击医学前沿:首次建立了“胃龄”模型、首次揭秘大肠癌化疗耐药中的肠道菌群“预警”标志物、率先阐述大肠肿瘤发生中的膳食因素、肠道菌群及表观遗传的“预警”标志物。这些发现发表在《细胞》《肿瘤发现》等医学权威期刊上。现在,几乎每一家社区医院都知道,要预防胃癌和肠癌,每天吃一毫克叶酸效果好。

    淋巴瘤有70多种类型,有些不仅在亚洲地区高发,且恶性程度与白血病无异。赵维莅教授团队完成了百余例患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使患者的两年生存率从原先的40%提高到80%。许多患者还实现了不化疗、不住院。十多年来,赵维莅过着病房、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但她“挤”出时间主持制定了中国淋巴瘤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共八部,相关成果让超过万例患者获益。

    同样把论文写在百姓健康上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团队,他们发现了眼恶性肿瘤发生的新机制,建立了眼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新技术,并建立了国际最大眼肿瘤样本库。该成果推广到北京同仁医院等26个省份的131家单位,显著提高眼肿瘤整体诊疗水平。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