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7
教科卫;广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发布横跨45年的人群血脂研究,中国人总胆固醇水平“一路往上跑”

吃得太好让身体“吃不消”


制图:李洁

    本报讯  (首席记者唐闻佳)一项横跨45年上海健康人群血脂水平的五次随机抽样调查工作,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其结果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40年,物质丰裕了,但我们很可能吃得太好了!日前,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原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教授陈灏珠发布了《上海人群血脂水平变化(1973-2018)》报告。

    在日前举办的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心血管高峰论坛上,陈灏珠院士介绍这一报告时披露:中国人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水平在过去40多年里“一路往上跑”,有些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相应的疾病风险与疾病负担都在飙升,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有必要提上议程。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对生活行为危险因素做了疾病负担相关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高胆固醇血症导致的死亡有200万人之多。

    我国的情况也并不容乐观,这份横跨45年的报告显示,到2017-2018年上海地区20岁以上成年人的总胆固醇平均水平达到192mg/dl,已与美国人群平均水平不相上下。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陈灏珠院士在美国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上报告我们当时的血脂水平,结果欧美专家都质疑,我们的血脂水平监测是否正确——为何那么低!?”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金雪娟副研究员感慨,当时就有观点认为可能是中国人“吃得太苦了”,但如今,我们的人群血脂水平快速上升,已经带来了一系列健康新问题。

    与总胆固醇水平一同飙升的,还有甘油三酯水平,上海人群目前的甘油三酯的成人几何均数已超过美国。在1973-2018年的45年中,上海男性的甘油三酯水平增加了接近1倍,女性增加了56%。

    该报告还发现,我国的高胆固醇所致的死亡率在增加,从1990年的每10万个中25个,发展到2017年的每10万60人,增加了2.4倍。

    该报告对比研究发现,过去20多年中,由高胆固醇所致疾病的负担,原本处于高位负担的美国、西欧一直在往下跑,提示负担在减轻;日本几乎是一条“地平线”——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低位。

    而我国原本处于低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缓慢增加。其中两个“剪刀差”值得重视:2003年跟日本交叉了,随后的10年左右,跟美国交叉了。换言之,欧美、日本负担在下降,而我们的疾病负担在飞速上升,心血管相关疾病以及由此引发的死亡风险都在增加。

    陈灏珠称,这个横跨45年、每隔约10年一次,对上海健康人群血脂水平做的研究提示了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由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风险在提升,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了“井喷”,临床上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内科治疗的病人数量大大增加。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血液脂肪的变化。这使得专家应该重视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比如认为有些血液里的脂肪并不坏,还有好处,也有观点提出“把坏蛋变好”。但是,围绕这些观点,还没有定论。

    陈灏珠希望,这项围绕人群血脂水平变化趋势的相关研究,可以提供作为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据,让多学科联手提出有针对性的早防早治策略。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