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03日 星期一
DS7
文汇读书周报;新阅读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教育的目的》(全译本)[英]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著赵晓晴 张鑫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任其自然

    哲学家们往往关心教育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用很大篇幅谈论如何教育城邦的护卫者;导致苏格拉底赴死的罪状之一是“败坏青年”;洛克和卢梭都有专论教育的名作传世,阐述如何培养市民社会的中流砥柱……哲学家关于教育的探讨,常常蕴涵着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的人类社会的憧憬。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危机与社会的危机互相印证,教育的变革最能推动社会的变革。

    大约100年前,欧美诸国已进入大工业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正产生于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由一系列演讲组成,但形散而神不散,诚如作者所言,这些演讲都表达了一个核心观念,那就是“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个核心观念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阐述得最为充分。第二、第三章则针对学生精神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论述教育应当因时制宜。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别讨论了技术教育、古典教育、数学教育、大学教育,这些讨论既提纲挈领,又细致入微。该书最后三章的讨论则表现了怀特海这位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对探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作出的超越学科界限的思考。通观全书,怀特海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怀特海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培养的人须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文化修养使人的心灵能够感受美和高尚的情操,带来内在心灵的安顿。专业知识则使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发展事业。由这样一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之人组成的社会才能不断取得文明的发展。教育不应当培养两脚书橱式的人,相反,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活力,引导他们探索未知,获得认知事物、运用所掌握知识的愉悦。因此,至少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各门课程不应当严重割裂,各说各话,既然生命是一个整体,孩子们所学习的课程科目也应当是一个整体。所谓整体,不仅是知识上的关联,更是应用上的融合。怀特海热切呼吁教师们注重实际,教育既要依赖跟实际的接触,还须设法在实际中践行。例如,与其让学生们关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枯燥的地理知识,不如带他们走出课堂,亲身测量一块区域,同时又能运用几何学原理。出于对学以致用的强调,怀特海反对标准化的统一考试,为应付这样的考试向学生灌输知识,只会令学生头脑僵化。

    怀特海发现学生的精神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主张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及由此决定内容的深浅。从婴幼儿时期一直到大学时期,一个由“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组成的周期不断重复出现,螺旋式地发展,正如音乐的节奏,在重复中不断生发新的旋律。概括而言,浪漫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提供丰富的题材,让学生广泛接触,激发头脑的兴奋;精确阶段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更加准确地分析事物;综合阶段则意味着经过精确阶段,学生的心灵初步获得某种成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会发现更为丰富的世界。根据心灵成长的特点,因时制宜地安排课程,既能赋予学生思考的自由,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教育无疑是一门需要悉心研究的艺术,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怀特海书中所谈论的问题、所进行的批判、所提出的观点,颇能切中我们当下的时弊。“当我们对国家年青一代的教育这一重要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看到因为漫不经心、因循守旧地对待教育而导致的生活困顿、希望破灭和民主衰落,就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这是一条铁律:不重视智力教育的民族注定会失败。”希望这振聋发聩的声音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对我们的教育有所裨益。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