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01日 星期六
5
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更高质量”是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牛鼻子”


    王彦

    长三角无疑是被寄予厚望的土地。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殷切期许,来自这片土地过往的魅力,更指向未来的潜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26个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发达、文化创新能力最强盛、文化产业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对外文化贸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人们迫切地想知道,这片土地还有多大能量可以释放。因而,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更高质量”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牛鼻子”。

    如何抓住“牛鼻子”?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召开,正当其时。

    早在文博会筹备之初,沪苏浙皖就形成共识:“新”。既要在文博会办会模式上创新,又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拓新,更要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打开新局面。

    开幕至今,这一思路渗透在方方面面。步入上海展览中心,两万平方米的展览区域内,参观者不会错过这几个点位:大气磅礴的360度环幕导言影片,被做进学生AI课堂的小机器人“课件”,兼具承重、防水功能且以中国风提亮颜值的纸质双肩包,以百分百完成率向区域内输出“上海服务”模式的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主旨论坛、主题论坛、专题论坛上,专家观点被记录被强调被传播: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精神家园,数字创意产业正迎来大爆发,承载价值意义的奇思妙想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不能忘记曾经的无序开发怎样冲击运河宝贵的文化资源……虹口、徐汇、青浦、闵行、浦东等“区城联动”框架下,一项项成果接二连三达成: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

    展览、论坛、活动,火热现象背后的本质是——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绝不是“粗投乱放”,而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坚决贯彻;不是一味讲求经济效益,而是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坚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以文化人”;不是影视或演艺某几个传统概念上的文化行业“单边起舞”,而是主动对接“文化+”“互联网+”概念,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时发力、多个产业齐飞的深度融合;更不是政策上的“各说各话”,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交融、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期待更加丰富、更具创意、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本届文博会上也有专家指出,中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里,长三角占四席:上海、杭州、苏州、南京。

    如此,长三角文博会的召开对于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意义清晰凸显——文化创意创造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更高质量”的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既是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也是满足沪苏浙皖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举措。

    “更高质量”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而是要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需要苏浙皖各展所长。拥有多个国家级数字基地的江苏创新能力强,开创中国文化产业多个“第一股”的浙江产业实力雄厚,作为工美大省的安徽文化底蕴深,上海则有着国内数一数二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只要四省市能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多算“长三角的大账”,尤其是眼光长远的、涉及人民获得感的、关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账,抓住“牛鼻子”,“更高质量”可期可达。

    (作者为文汇报首席记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