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
6
天下

需要传承农耕文化的,不只是乡村

——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


    文汇报:在全国范围内,篁岭较早把“晒秋”列为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在您看来,晒秋究竟能否被当成一种文化来看待?

    萧放:晒秋当然是一种文化。大的方面来说,它是一种农耕文化。我们常说,文化有物质、精神等属性,农耕文化就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农事习俗、农业思想等。

    从不同的维度看,它是一种农事文化,即当人和自然发生互动关系时,人作用于自然,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化。它还是一种农时文化。在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之下,人们依照节气时令,以特定的季节仪式行为。依节令时序自然地生活是古老的时尚。

    另外,现代社会也给晒秋加上更多元的文化色彩。比如,近年来,包含国旗、改革开放、企业 LOGO等主题的晒秋拼图获得广泛好评,古时为储藏食材做准备而进行的晒秋,在现代加入了大量创意元素后,又新添了美感和符号意义。

    文汇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于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有什么意义?

    萧放: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成为重要节日,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丰厚的农业文化土壤,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库。对农民这一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职业者的尊敬,对他们的生产劳动成果的肯定与尊重,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我们要以丰收节为契机,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展示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与新型农业样态,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文汇报:在农耕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政府和农民分别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萧放: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的现象逐步显现,人们对优秀农耕文化的记忆正逐渐淡化,特别是80年代之后出生的,包括 “农二代”“农三代”在内的年轻人,对于农耕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但是,另一方面,农耕文化又离我们很近。农村依然居住着大量的人口,而前往城市工作、生活的“农一代”离土未离乡,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十分频繁。

    在此情况下,政府首先应当做好导向作用,特别是在振兴农耕文化的初期,各方面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的情况下。但是,要想让这个过程持久地延续下去,必须调动起广大农民——这一乡村振兴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块,我们还需继续探索。

    我还建议,充分发挥新乡贤和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关键性人物的组织与推动,这是一种“内生性的力量”。新乡贤可以利用国家政策与民间文化资源,组织村民恢复部分集体性的习俗仪式,把记忆“续”起来。

    文汇报:农耕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萧放: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浓缩出的精华传承至今,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思想依旧是当今中国社会大力倡导的宝贵精神资源。这些精华是让人积极向上的、使人充满希望的、给人以光明的。

    在我看来,能展现农耕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作用的,绝不仅仅是乡村。这些年,植根于农耕文化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不也正是当代城市所在呼唤的吗?举个例子,一个城市人,是喜欢对门邻居相互不打招呼的环境,还是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环境呢?答案显而易见。

    因此,我认为,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既是历史发展的“根”,又是未来前进的“根”,是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培根”“护根”。

    文汇报: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笔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萧放:我们首先要去发现和提炼农耕文化。接下来,还要做好发展和创新,以现代的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农耕文化“活”起来,正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所言:“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当然,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抱着“中和”的态度,对于优秀的核心理念,我们要继承发扬;但对于一些迷信、落后的糟粕,应当坚决舍弃。

    文汇报:如何看待农耕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关系?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萧放:农耕文化和都市文化不是相互冲突的,相反,两者是可以有机融合的。农村和城市之间应该加强文化互动。当城市游客走进农村,他们也顺便带来了城市生活方式和理念,回到城市后,通过口耳相传,大家终于发现,经过多年的扶贫努力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已非过去印象中的农村。同样,在文化的交流中,村民们也打开了视野,前往城市体验都市文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返乡后也会影响农村。

    在城乡协调发展中,各方现在更多地在关注经济上的融合,但我觉得,文化融合甚至可能比经济融合还重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