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
7
社会观察

打开盖子,就是满屋子的清凉味


    ■本报记者 王嘉旖 何易

    每当夏日,一盒印着 “龙虎斗”的红色小圆罐总能轻易勾起人们尘封许久的记忆。回想儿时,当被蚊虫叮咬得皮痒难耐时,母亲就会拿出这罐清凉油往患处一抹,一股清凉感瞬时传遍全身;进入学生时代,清凉油又成为提神醒脑的必备良器。困意袭来之时,用手抠上一点往太阳穴上一搽,只须一息的功夫,便再次调动起了全副精神。

    清凉油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万金油。在那个物质尚不丰盛的年代,一盒万金油仿佛具备了万种功能,足以应付普通家庭的日常所需。

    岁月流逝,如今的清凉油换上了多副面孔,压泵设计、凝胶状设计……外包装在不断创新,但传统的内在却延续几十年,从未改变。打开盖子,一股熟悉的清凉香味便会迅速冲入鼻中,香气立时溢满整个空间。

    “盖油”是门真功夫

    在那个还未实现半自动化的年代,要浇出小小一罐油面平整好看的清凉油,最是考验师傅的手力和眼力。一手拿着灌满热油的铜壶,老师傅们就开始浇油了。这一环节看似容易,内里的门道却颇多:浇油的时候,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满,让油溢出来。此时,老师傅的手眼都集中到了一处,三克的清凉油一把灌下去,不多也不少。泡泡、斑点、杂质……浇油时必须完美地避开这些  “坑”,才能浇出一盒盒光盈丰润的清凉油。

    正是这一罐罐圆润光滑的龙虎牌清凉油成就了一代代人的夏日记忆。面对日益红火的市场需求,当时的上海中华制药厂引进了一批设备,由此进入了清凉油灌装的半自动化时代,唯一需要人工的环节就是  “盖油”。36岁的陆文丽还记得刚进厂时要过的第一道关便是  “盖油”。一开始,她总也掌握不好个中诀窍,盖子总会刮蹭到罐身,时间久了,与清凉油的默契慢慢形成,手起盖落,盖子与盖身完美贴合,油面依旧保持光亮细腻。

    “亲兄弟”走红非洲

    许多人并不知道,上世纪50年代开始,龙虎牌清凉油还有一个 “亲兄弟”——天坛牌清凉油,专门销往海外市场。

    为保证清凉油在高温湿热等各种环境条件下依旧保持稳定的品质,研发团队不厌其烦地尝试清凉油的最合适配比,熔点、挥发油含量等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渐渐,天坛牌清凉油在国际市场打响了知名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清凉油是许多出国人员行囊里的必备品。多哥、加纳等一些国家尤其青睐上海出品的清凉油。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们时常受到蚊蝇叮咬之苦,而中国清凉油早因其独特的功效名声在外,当地人都以备有一盒中国清凉油为荣。

    在传统黄油的基础上,白色和棕色两款清凉油又相继问世,其中白色款主要销往欧美国家,而棕色款在非洲颇受欢迎。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