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
2
要闻

信息技术助上海垃圾分类提速


    ■本报记者 李静

    昨天下午,记者随同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黄浦区,实地感受居民、酒店等处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及分类转运的情况。记者注意到,上海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已有22年,不少小区和单位在生活垃圾分类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信息技术的“输入”和制度倒逼,才使得垃圾分类得以在近两年提速。

    垃圾分类实现数据化智能化

    黄浦区丽园路333号新苑小区,是一个1600户居民的中高档小区,环境整洁,绿化葱茏。小区从2000年建成便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10年前后,街道和居委会加大力度,逐户上门宣传,并同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绿色账户。

    如今,这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已实现智能化和数据化。去年,小区和企业合作设置了一套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居民投放干垃圾或可回收物时,首先打卡或输入电话号码等基础信息,智能系统会打印出一张二维码图纸,居民将图纸贴在垃圾袋上,扫描二维码,干垃圾桶盖会自动打开,投放后桶盖关闭;这时,数据已传输到后台,居民账户自动积分。如果投放湿垃圾,需要将袋子破除并扔进干垃圾桶。清运人员收集垃圾时可检查分类质量,如果袋内垃圾不合格,按照二维码追溯到垃圾投放者。

    新苑小区也是黄浦区“两网融合”示范点之一。在垃圾投放点不远处,一个小凉亭改建成“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放置着不同颜色的专用回收箱和垃圾分类宣传资料等。居民可把废纸板、废塑料、废玻璃、废泡沫、废金属、旧衣物等物品拿来,卖给物业保洁人员,再由保洁人员转卖给相关回收企业。

    激活绿色账户另一端的居民

    黄浦区中山南一路198弄的中南小区门口,新修整的垃圾箱房非常整洁,没有异味。八个投放口紧闭,上面贴有不同垃圾的代表色、代表物的图示和文字。中南小区从2008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但效果一直不明显。今年6月开始,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始扎在社区广泛宣传,并邀请社会组织培训居民垃圾分类知识;每月,召集居民代表和志愿者开展头脑风暴,设计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激活居民绿色账户。

    本月初,中南小区正式施行定时定点定岗的生活垃圾分类及投放模式。每天7点至9点、17点30分至19点30分,新改造的垃圾箱房投放口开放,20多名志愿者轮番值守,帮助并指导居民分类投放。

    但作为学区房,近些年来,中南小区的房屋交易频繁,现有一半为新入住居民;与此同时,小区的出租率也较高,年轻租客多。这成为推行垃圾分类最难过的“坎儿”。目前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主动帮助上夜班、生活不便或工作较忙的居民定时投放垃圾。总体上,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日益增加。

    一个月一家大酒店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王宝和大酒店位于黄浦区九江路,主要经营餐饮和客房等业务。每年5月至10月,这里都是中外游客和市民吃小龙虾和大闸蟹的热门地,平时的客流量很大。负责人介绍,酒店自1999年开业以来就在践行绿色环保酒店标准。多年来,酒店也在推进垃圾分类,但效果一般。

    今年4月,王宝和大酒店来了一次 “大变革”——号召所有员工全面分类垃圾,集中宣传、培训、推广了一个月,邀请环卫业内人士上门辅导,教400名员工在工作中分类垃圾。 “刚开始蛮难的,后厨员工根本分不清湿垃圾和干垃圾,但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效果出来了。”

    目前,本市对单位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收取处理费,以按量收费为基础,分类计价,按240升的标准桶计算,生活垃圾每桶收费40元,厨余垃圾每桶收费60元。酒店负责人介绍,一个月后,后厨、酒店垃圾和客房垃圾均已实现源头分类。不仅如此,员工食堂也开始分类餐后垃圾,员工把剩饭菜、牙签、餐巾纸、果皮果核和饮料盒等垃圾细致地分开。现在,王宝和大酒店每天产生20桶干垃圾、20桶湿垃圾和65公斤可回收物,虽然量上面没有太大变化,但分类质量得到环卫收运部门认可。

    上海黄浦环城固废转运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黄浦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800吨,一吨垃圾从源头收运、运输、处理的成本将近500元,源头减量将为后续运输和处理减轻负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