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29日 星期日
2
要闻

优抚,是一声问候、一句关心,更是一路陪伴

陆明秀:用真情谱写拥军优抚大爱


“八一”建军节来临前,陆明秀(右)来到干休所看望军队离退休老同志。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何易

    她曾经是一名什么事都要管的 “小巷总理”,后来成了一名专注于服务好优抚对象的社工。2012年,年近六旬的陆明秀创办上海宏城优抚社工事务所,为虹口区的优抚对象提供贴心、暖心服务,服务对象从最初的800名扩展到如今的3300多名,她自己也被评为 “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个人”。烈属许老伯动情地说: “她就像我们的亲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

    以真心换真心让他人打开心扉

    2012年,卸任居委会主任不久,陆明秀创办上海宏城优抚社工事务所,承接优抚公益项目。陆明秀并不讳言开始时所遇到的困难——人手不足,加上她一共只有两个人,而需要开展的服务项目有17项之多,重点优抚对象更是达800名左右;而当陆明秀满腔热情地上门走访时,甚至还会吃到 “闭门羹”。

    “优抚,不是单单在节假日上门慰问、送点东西、搞个活动,而应该是一种常态,一声问候、一句关心、一路陪伴。”陆明秀迎难而上,从此,她没有了上下班时间,没有了节假日休息,两部手机24小时全天候开通,不仅时常上门嘘寒问暖,还经常向居委会干部了解辖区优抚对象的生活情况,主动关心帮助。

    张阿婆就是一名曾经在居委会发牢骚的优抚对象。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留给80多岁的张阿婆 “烈属” “病故属”身份,唯一的女儿又因家庭琐事与老人闹起了矛盾。陆明秀从居委会干部口中听到张阿婆的情况后,便主动敲开老人的家门,经常陪着老人话家常,老人病了还会有志愿者上门探望。慢慢地,张阿婆从最初的排斥到逐渐敞开了心扉,无论大小事都愿意向社工倾诉了。陆明秀趁热打铁,帮助张阿婆母女俩逐渐缓和了关系。某一天,张阿婆突然作出一个重要决定——身后要捐献遗体。她对陆明秀说: “我希望像你一样,成为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人。让我用这个方法来回报社会吧。”

    用真情聚大爱让关爱始终延续

    对于优抚工作,陆明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要用我们的真情去谱写大爱”。她说: “以前做 ‘小巷总理’,事无巨细都要管,难免顾此失彼;如今与优抚对象面对面,虽然也是一个大工程,但可以让我们把主要精力和个人才能都聚集到一份具体的事业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好?”

    五年多来,最让陆明秀感到高兴的是,她和 “宏城”的付出改变了优抚对象的生活状态,甚至他们的人生。

    父亲在部队因公殉职时,小王还在上初中。家中 “顶梁柱”突然倒塌,一下子改变了两个人——母亲不理家事,用各种方式逼迫儿子认真读书;小王开始逃学,每天去游戏机房度日。陆明秀请来心理辅导专家,上门为小王做心理辅导,同时也为小王的母亲打开了心结。在陆明秀和社工的支持和不断鼓励下,小王重回校园,不仅顺利考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更是选择进入军校学习,希望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

    自从老红军的父亲和弟弟去世后,从西安返沪的吴阿姨在上海更是举目无亲。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家中,不愿与其他人接触。陆明秀带着团队,一方面向其宣传政策,帮助她申请补助,另一方面,时常和她聊天谈心。受到感动的吴阿姨,主动申请成为陆明秀团队的一名志愿者,开始为其他优抚对象送上贴心服务。

    如今,陆明秀已承接了虹口区七个街道的 “关爱功臣活动”优抚公益项目,服务对象已扩展到3312名。对于这一庞大群体,陆明秀心中自有一本账:谁住在哪里,谁的身体状况如何……很多她都清清楚楚。现在,她更盼望着,能有年轻社工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让这份对功臣的关爱一直延续下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