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7
文汇教育

上海校园足球确立“四纵四横”立体化竞赛体系,足球小将集结成为“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征战绿茵场——

让更多孩子学会“两条腿走路”


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在此次比赛之前进行团队训练。 袁婧摄

    本报记者 郝梦夷 张鹏

    “我喜欢足球,更喜欢和我踢球的那帮兄弟。”烈日当空,却挡不住少年的热情,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少年们在上海的绿茵场上驰骋,其中,一支由大同中学和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组成的“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颇为夺人眼球。

    连续四年参加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从小组赛落选,到去年挺进四强,他们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也是上海校园足球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上海校园足球确立了“四横”“四纵”的立体化竞赛体系,构建了多位一体的校园足球保障框架。一批又一批足球精英从校园里走出,实现他们的绿茵梦想。

    沪上校园足球体系完善,培养足球天赋小将

    让读好书的人会运动,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读好书。2012年,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成立,为的就是在校园里培养有智慧、会踢球的球员。

    “2013年,我们学校就参加了杨浦区 ‘同育杯’百班百场足球联赛,联赛规模不断扩大,从一开始只有十几支队伍,到现在四十多支队伍。每到比赛,整个运动场上充满了运动员的对话喊叫与啦啦队的鼓劲声。”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阮为介绍,百班百场足球联赛分为校际班级对抗赛和校内班级对抗赛,每届联赛按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先进行各校的年级组赛、班级赛,再进行校际比赛。

    “但凡中午的比赛,我都会出现在场边,为我们班加油助威。”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学生、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10号球员蒋文龙说, “这让我们更享受校园生活,也让我的同学们爱上了踢球。”来自大同中学的上海市精英队主教练徐指导认为,读书和踢球就像是两条腿,青少年应该“两条腿走路”,各不偏废。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校园足球目前已确立了“四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纵”(暑期学生足球赛、校际联赛、区际杯赛、国际邀请赛)的立体化竞赛体系,构建了多位一体的校园足球保障框架。此外,全市层面还搭建起 “精英赛”“联盟联赛”“联盟杯赛”“草根联赛”四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U9-U22等11个组别的赛事架构。

    通过联盟校+特色校+精英训练营+传统项目学校+校办二线队+市级学生训练基地 “六位一体”的课余训练立体推进格局,市校园足球联盟发展起428所联盟校,在联盟注册的校园足球运动员也从4500多名增加至3万余名。

    正是在这么一片沃土之上,上海校园精英队有了源源不断的  “生力军”,足球技艺也在各项赛事的切磋中不断提高。

    培养好的心态,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每一场足球赛都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大同中学高二学生、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队员刘君儒在去年全国学生运动会上,经历了人生的 “惊险”一刻。那是对阵常州队的背水一战,谁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能小组出线。比赛进行到70多分钟的时候,刘君儒他们还0比2落后于常州队。听着场外对方大喊的: “上海队回家喽!”刘君儒不服输,朝队友们大喊: “别气馁,我们一定会胜利的。”最终,4比 2,上海队大逆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而我,也打进了反超的一粒进球。”刘君儒口中满满都是自豪。

    “有时,屏住一口气,我们就能成功了。”蒋文龙觉得,踢一场足球就好像经历了一段人生,在人生中遇到的挫折、成功、痛苦、喜悦,在一场足球赛中都能经历一遍,“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分数影响心态,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足球队教练楼祥宝看来,这次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上,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能拿到多少名次并不重要,“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在比赛中增加经验、找到差距、提高技术,特别是培养好的心态,正确面对困难和成功。”

    上海校园足球队无论成绩还是理念在全国都走在前列。但上海校园足球精英队总教练徐佳最想告诉孩子们的是,一场成功的比赛只有技术是不够的,团队意识以及对战略战术的理解至关重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