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6
2018世界杯特刊

视频助理裁判、门线技术维护竞赛公平,智能足球提供实时数据

科技改变世界杯,但主宰者仍是人


国际足联技术人员正在赛前测试赛场的门线技术,这项技术自2014年引入世界杯以来,亮相的次数并不多。 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谢笑添

    在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被应用至绿茵场前,似乎从没有一项科技能如此深刻地触及足球运动公平竞赛的本质。四年前首度引入世界杯赛场的门线技术亦传达着类似信号,却因为只在极少数情况适用而缺乏存在感——整届巴西世界杯,唯有法国与洪都拉斯的小组赛曾有过门线技术改判的孤例,但VAR不同,它如空气一般无所不在。

    48场小组赛,球员、教练、球迷们都看得见:据国际足联(FIFA)官方数据,VAR曾17次介入比赛,其中14次造成改判,多场比赛局势因此逆转。但这绝非全部。就连场上执法者们都未必意识到的——仅仅小组赛阶段,VAR已检视了335起事件,其中包括了全部122个进球,而这场均近七次的密集检视,大多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FIFA迫切期盼从贪腐丑闻阴影中走出,而VAR技术传达的理念正与这一诉求不谋而合,它的问世改变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但一切变化都难免伴随着争议。

    官方最大担忧是裁判产生依赖性

    有些蹊跷的是,FIFA官方数据似乎与事实有些出入。按照FIFA裁判委员会主席科里纳的说法,小组赛期间曾有六个回合因VAR改判点球,又有两个点球在回看VAR后被取消。然而,倘若逐一查阅小组赛期间创历史新高的23个点球就会发现,VAR改判 “创造”出的点球其实多达八个,被取消的则有四个,另外还有至少五个点球是经裁判回看视频确认后维持原判,两次疑似点球最终仍未被吹罚。

    在淘汰赛阶段,VAR的使用频率依然不减,仅八场八分之一决赛,裁判就曾四次来到场边查看VAR回放。其中,西班牙对俄罗斯、瑞典对瑞士两战中各有一次涉及点球的视频回看,这两次最终均未判处“极刑”。而英格兰与哥伦比亚一役,VAR两度登场——前一次发生在“三狮军团”主罚任意球时两队“人墙”的小范围冲突,后一次则确认了哈里·凯恩造点成功的事实。

    首个由VAR改判的点球出自法国与澳大利亚的小组赛,仿佛为足球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小组赛首轮,仅有三个涉及点球的判罚中使用了VAR回放,后两轮却足足达到16次。VAR的使用当然并不局限于点球判罚,韩国爆冷击败德国的经典之战就是绝佳的例子。若非视频敏锐捕捉到了克罗斯触碰到皮球的瞬间,金英权补时阶段的那次破门几乎铁定会被视作越位。越来越多的VAR判罚也折射出了科里纳的担忧:正因为这项技术的可靠性,裁判们对其也越来越依赖——小组赛后两轮以及淘汰赛期间,不止一次出现裁判遭遇争议判罚时不表态,而径直走向场边回看视频的场景。

    VAR启用与否依然来自主观判断

    “上帝之手”确实是足球运动传奇的篇章,但纠错不该被视作时代的倒退,因为相对公正才是竞技体育的根基。得益于VAR的应用,小组赛期间判罚正确率从上一届的95%提升至99.3%——即每20次判罚做出一次错判,到每100次判罚也未必会出一次错。这就是VAR的意义。在裁判行业之外,人们根本不在乎执法独立性被高科技影响。关于VAR,质疑者们只在乎两件事:冗长的伤停补时和使用的时机。

    前者不难理解,小组赛期间长达4.4分钟的场均下半时补时时间足以说明问题。曾有多家机构研究指出,VAR的介入时间不过数十秒,但裁判从事发地跑向场边、反复审查录像以及思考判断的耗时却往往长达数分钟。

    与呈现客观事实的门线技术相比,VAR争议的核心原因很简单——在运用该科技的过程中,人类仍是主宰。经历了小组赛的洗礼,球迷们大多都已知晓,球员或教练无权要求VAR介入,但很少有人知道,并非当值裁判才能开启审查程序。小组赛期间,共有三次VAR回放跳过主裁、由视频助理裁判团队直接触发,原因是“客观的事实错误”,其中包括一次越位错判、一次犯规地点错误认定,以及一张发错人的黄牌。

    尽管如此,多数场景下,场上裁判仍是VAR审查的主角。由于VAR的多视角回放(33个通用机位以及两路越位专用画面)已提供了近乎铁证,除埃及球员法蒂对阵沙特时的争议手球等极少数情况,裁判在VAR程序启动后所做的结论得到一致肯定。真正引发质疑的是,在一些看起来理应回看VAR的场景,裁判有时反而执拗于自己的判断。如瑞典与德国的小组赛,如果裁判能通过视频回看重新审视博阿滕在禁区内对贝里的推搡动作,卫冕冠军出局恐怕还得提前一轮。为让比赛不变得支离破碎,VAR的使用注定是选择性的。选择意味着主观,主观则意味着争议。

    世界杯与高科技互惠互利

    极低的出镜率不代表门线技术的失败,这项成本极高的科技本就为极端争议打造,这也是裁判的视野盲区。对于这一点,乌拉圭边裁埃斯皮萨诺比谁都有发言权。八年前的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英格兰中场兰帕德那记越过门线的远射,正是因当值第二助理裁判埃斯皮萨诺的错误判断而被判无效,三狮军团因此失去了追平德国的最佳机会。巧的是,本届世界杯首次动用门线技术判断进球时,当值第二助理裁判又是这位当年无比后悔的乌拉圭人——与澳大利亚队的小组赛,法国中场博格巴射中横梁后弹出,门线技术第一时间确认皮球已越过门线。这一次,当值主裁不必要再去向埃斯皮萨诺反复询问,后者也不必再陷入懊悔与歉意的情绪中。

    肩负着维护竞赛公平、还原客观真相的使命,VAR与门线技术在技术上的容错率趋近于零。在被引入世界杯前,这两项技术已在德甲、意甲、中超等多个职业联赛中先行使用。使用过程难免伴随着争议,但也正因为如此多的前车之鉴,至少从技术本身而言,这两项高科技至今并未出错。

    高精尖技术与足球盛事间并非单向的推动关系,世界杯空前的曝光度为高科技民用化的普及提供了契机与动力。四年前,当4K对普通公众还只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时,4K超高清转播信号已在三场世界杯比赛中运用,今年更是首度在赛事中全程铺开。类似故事也发生在虚拟现实影像(VR)转播技术身上。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足球运动产生了更多需求,这也为濒临淘汰的技术提供了新的使用场景。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本届世界杯被媒体大肆渲染的另一项黑科技——“电视之星”比赛用球。抛开制造工艺的革新,这只足球的特别之处在于内部的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芯片。在“安卓 4.0”时代就已崭露头角的NFC技术并非新兴产物,它为近距离数据传输而生,却因使用场景稀少而遭冷落,就连移动支付这一主战场也因苹果等主流手机厂商的替代方案而宣告失守。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不足以彻底拯救NFC,却令其再次找到了自身价值——复杂度、功耗、成本更低的 NFC,扮演起了绿茵场数据采集者的角色,通过分析足球接触面力度、位移轨迹、位移速度、位移方向衍生出一系列球场数据,配合追踪系统(EPTS)对球员跑动距离等数据的分析,生产出了一整套数据分析产品。对于向来被视作不适合进行数据分析的足球运动而言,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国际足联在满足球迷需求的同时,也有意将数据向艺电(EA)等电子游戏厂商兜售,创造额外盈利。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