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3日 星期日
7
科技文摘

灾难中的紧急医学救援


动物搜救在灾难现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每经历一次灾难,就会在灾难医学救援领域积累一定经验,防灾减灾技术得以不断进步。日前,第16届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焦点话题是:如何提升灾难医学水平,救援更多宝贵生命。

    ■张田勘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都会遇到种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灾、山洪、台风、龙卷风、冰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雾霾、沙尘暴、雷电、雷暴等灾害。面对以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人类的防线至少有两种:一是灾害发生前的预防 (预警、预报和各种措施);二是灾后救援。

    在灾后救援中,灾难医学扮演着首要角色。灾害医学水平提升越快,拯救的生命就越多。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无论是专业界还是公共领域都在反思,更在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可以预期的是,灾难医学只有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程序化、操作性、普及性和不断更新,才有可能担当起救援更多鲜活生命的重任。

    紧急救援三大策略

    目前,以抗御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难医学已经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灾害发生后,往往会造成大规模伤亡事件 (MCI),对其快速有效和合理处置分为几个方面:伤员的搜寻与营救;伤员的分类与初步治疗;现场针对性临时治疗和伤员疏散后的深度对症与康复治疗。

    为此,医学界总结了医疗救援三大策略:现场验伤后送;近灾区重症救治;非灾区康复治疗。同时,卫生防病也有三大策略:关口前移,救防同步;全面覆盖,重点推进;对口支援,长效机制。而且,对危重伤员则要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原则进行救治,才能更多地挽救生命。

    所有这些认知,都是以灾难中的无数生命为代价和医护人员的忘我工作、精心救治和探索性思考所获得的。而且,很多认知都要亲历现场才能体会和积累。首先是现场验伤,不仅是普通救援人员需要学习,专业人员也需要重新学习。在正常情况下,现代医护人员习惯了医院的分诊、多种仪器和器械的检查,但是,在断水断电、房屋塌陷和缺医少药环境下,很难再利用多种设备对伤员进行有效判断和分类。

    比如在黑暗中,如何检查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疼痛、血氧、瞳孔和角膜反射等生命体征的改变等,已经与常态下的环境不同了。在震灾现场,掌握检伤分类技术十分关键,不是伤员中谁喊痛喊得更大声,谁就先被救治或抬上飞机运往后方,因为真正的重伤者可能已经肝脾破裂,或者失血过多甚至昏迷,他们已经不会发声。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他们就可能因贻误救治时机而丧命。

    如何才能救更多的人

    在汶川大地震中,通过全国和全球各种救援力量的齐心抗灾和协力作战,从废墟中救出了8万多人。在这之后,人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救出更多的人。如果有更多的救援力量,有更先进的科学仪器,是不是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对于专业人员来说,需要进行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因此,汶川地震后,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了中国高校首个灾难医学系,要求医学院临床三系的学生必须通过两学期共64学时的理论和实践课 (灾难医学的课程) 才能毕业。灾难医学课不只是专门是医疗内容,而且涉及灾难学、管理学、心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天文学、水文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十年后的今天,灾难医学已经从理论和实践走上了体系化轨道。

    然而,灾难医学更与普通人群息息相关,就像要求普通公众有一些基本的急救医学常识如心肺复苏,就可以挽救更多在公共场所突发疾病者的生命一样,在地震和其他灾害现场,如果普通公众有搜寻和急救知识或技能,同样能参与到挽救更多生命的行列中来。

    在日前召开的第16届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上,世界灾难和急救医学协会理事长科比·佩雷格也提出,通过对中学生搜救能力的一日培训,有可能多救活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么多的专业队伍来搜救所有坍塌的建筑,但16-18岁的学生人数则有很多。其实,这种普及培训也需要扩大到所有单位和人群。灾害突发时,90%的人并非由专业人员救出,而是靠亲戚朋友或邻里的互救,以及自救。让所有人或大部分人学会自救互救,才能更有效地挽救更多生命。

    灾难医学面临的主要难题

    鉴于灾害医学的特殊性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同样需要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提升认知,掌握特殊的救援方法。

    在地震和其他灾难救援中,首先要进行搜救,主要分为人工搜救、工具 (仪器、设备) 搜救和动物搜救。一般认为,工具救援可能效率更高,救出的人更多,因为工具能达到人力无法抵达的搜救范围;而人工搜救则效率最低,甚至无法与搜救犬相比。但是,救灾学、灾难医学和既往的地震救援事实表明,人工搜救才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率的救援。当然,如果把人工搜救、工具搜救和动物搜救这三者结合起来,救援的效果将最大化。

    我国地震多发,为此,对公众进行灾害现场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对公众的培训首先着重于人工搜救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呼叫搜救、空间搜救。呼叫搜索由4名以上人员围绕搜索区等间距排列,间隔8-16米,半径5米左右。空间搜索则分为多个房间搜索、大开阔区线型搜索、网格搜索等。

    对于个人自救,则可以通过防灾救灾教材进行培训,例如学习三角求生法、尽量躲在卫生间等空间狭小的地方、向外界传递有效的呼救信号,以及在废墟中找到水源等维持生命,等待救援等。

    任何救援工具再好再高大上,也比不上人们在地震和灾难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但是,当自救互救与工具结合起来,灾难救援就会如虎添翼,更高质量地拯救更多的生命。

    不过,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大量伤员被困在倒塌的建筑物里,灾害地区由于缺乏专业设备和技能,只能实施简单的营救措施,无法将伤员救出。所以伤员的快速搜救是灾难医学的首要难题,首先要抓住灾后24小时的黄金时间,可大大增加获救人数;但如果错过灾后72小时抢救时机,伤者生还的希望就会变得渺茫。

    在重大灾难现场,还面临大量伤员需求救治但可利用的医疗资源紧缺的难题,为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增加医护及急救人员的种类和数量,尤其是需要灾害医学的专业人员和全科医生;扩大营救及急救人员到达灾害现场的路径,包括海陆空通道,尤其是空中路径和空中救援;提供充足的医疗设备及补给品;普及全民的急救和灾害医学常识和技能;全方位探讨灾害医疗的理论、措施和程序等。

    医学救援中人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有专家呼吁:我国医学救援需要建立智库。智库体现的是软实力,目前,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正准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智库,通过智库的引导,促进我国的现代医学救援水平更加趋于科学和规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