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8
教科卫;公告

有着174年历史的上海仁济医院吸引众多人文学者来访

诉说百年老院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被认为是中国西医学科发展的摇篮之一,但学者在史料中发现,“西医东渐”并非单向,中医借由这家医院走向世界,丰富了世界医学的认知……昨天,上海仁济医院迎来一群人文学者,他们中还不乏特地取了中文名字、从美国赶来的“洋学者”。吸引学者到来的,正是这家医院174年的悠久历史。学者们在此“打捞”历史,分享百年老院穿越时代对现代医学及医患关系的启示。

    上海仁济、北京协和有渊源

    这是苏精教授第二次到访仁济医院院史论坛了。他是我国台湾省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退休教授、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对仁济医院的历史可谓情有独钟。去年的首届论坛上,他分享了《笪达文与仁济医院》主题报告,讲述了上世纪初仁济医院在推动中国西医科学发展历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这次,苏精带来《仁济医院创办人雒颉》的报告,讲述这个英国人在华从医经历。

    雒颉又名雒魏林,是“西医东渐”的开创者之一,也是英国最早来华的传教医生。苏精介绍,雒魏林在1843年率先抵达上海,随即创立了著名的仁济医院,医人无数。值得一提的是,仁济与协和还颇有渊源。因为雒魏林在1861年又前往北京,创立了北京施医院,它正是今天协和医院的前身。

    如今,京沪两地的这两所百年医院,都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医院之一,造福一方百姓。更吸引学者注意的是,当时有趣和谐的医患关系。“北京的病人与上海一样,也以致送匾额表达感谢,施医院开张一年内收到六方谢匾……最热闹的一次送匾发生在1862年10月,多达50名康复的病人联名赠匾,一大群人还雇了乐队沿途吹吹打打,最后将匾额送到医院张挂。”苏精说到,虽然是外国人,但雒魏林对这种中国传统的公开致谢方式也乐于接受,与中国患者的良好关系可窥一斑。

    “一切为了患者”激励后人

    尽管是“西医东渐”的代表人物,但以雒魏林为对象的专著很少见。苏精以伦敦会的手稿档案与医院年报为主要依据,深入勾勒出这位西医来华史上重要人物的思想、言行,及他所代表的19世纪中叶西医在华的医疗活动情况。

    苏精说,仁济医院在早期发展中始终坚持“公益性”,一些做法对现代医院仍有启示,比如虽然当时病人很多,相当忙碌,但雒魏林关注的不只是上门求诊的病人,视野也不局限在医院内,很多工作甚至超出了医疗工作,比如注重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引介并推动种牛痘,关切上海社会的慈善医疗事业等。

    同样被雒魏林的书信、自传吸引的,还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俞强。他分享介绍了雒魏林在中国行医并推进“西医东渐”的历史,“从信件和史料中,可以看到雒魏林是一位真正的医者,他给成千上万的中国贫苦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除身体上的痛苦。”

    在学者们看来,“打捞”历史不仅是为了走近过去,更是为了获得启示。早期办院者身上的人道主义力量、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已成为仁济医院文化的重要元素,“一切为了患者”的思想至今还在激励后人。

    中药方剂漂洋过海助西药学发展

    这家中国医院的历史也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美国本特利大学历史系主任吴章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对仁济医院在东西方医学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建院初期的仁济医生除了将西医学引入中国,也致力于将中国的中医药推向世界,带动了世界医学的共同发展的事实。

    吴章不仅详细展示了19世纪西方医生是如何通过诸如仁济医院这样的重要医学文化交流平台将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传播到西方,还更正了西方原有的对疾病成因的错误认识。“在用药方面,东西方早已接轨,甚至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效果比西药更为出色。”她发现,当时,中药方剂的组合方法也通过翻译漂洋过海传到欧洲,被西医广泛参考借鉴,这为西医科学特别是西药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仁济医院院史论坛是我国首个、也是至今唯一由医院主办的专业类院史论坛,两年来有海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著名历史学者前来演讲,吸引了一大批医学史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参会。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郭莲称,仁济医院院史论坛不仅是全院弘扬百年仁济“仁术济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当代仁济人承载历史使命的良好动力,它已成为医院的一大“文化品牌”。

    今年,仁济医院院史馆即将开始筹建,院方称,希望以论坛为契机,向社会征集能反映仁济医院各时期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发展的实物与图片,再现百年仁济的历史荣光,为后人了解仁济文化和医道精神打开一扇新窗。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