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T2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

“自贸区速度”来自每一个奋斗者的努力


    【人物小传】

    施文英,自贸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2000年起在企业注册条线工作,经历了市场监管三局合并以及自贸区的发展历程。

    【口述实录】

    我在企业注册条线工作了18年,如果要在这段岁月中划一道分水岭,那么,一定是2014年前后。

    那段时间,几件大事重合在一起。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2014年1月1日,浦东率先将原来的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合三为一”,成立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启动……这三件大事对于企业注册工作影响深远。

    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以我所在的企业登记条线来说,短短这四年多来,就先后推行了先照后证、简易注销、多证合一、一照多址等,频度很高。原来改革创新的点子,我们要调研、酝酿很久,节奏以年来计,但现在可以用紧锣密鼓来形容,都要制定项目推进表,按季度推进。

    四年多来能推那么多制度创新,我的感触只有一句话:要有一颗勇于创新的心,也要有一颗坚持创新的心。今年1月,我们局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条”,含金量相当高,其中有一条是“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其持有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创办科技型企业”,这涉及到我们注册工作。

    这条新措施我们做得非常辛苦,前后历时两年。所有的创新都需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找到更适应发展环境、需求的改革方向。围绕外籍高层次人才在自贸区创业的营商环境优化问题,我们翻找了很多材料,最后以国务院文件中的一句话作为切入口,从中挖掘出了创新“源头”。我觉得它的意义深远。

    2014年以后,一线的工作越来越忙碌,我们的人手没有增加,但工作量翻了很多倍。数据可以为例,2014年2月底,整个浦东只有11万内资企业,到了2016年2月,内资企业已突破22万,两年翻番,这对我们的登记工作来说是巨大挑战。

    我们也在想方设法提效率。首先,是问技术要时间。过去,我们调阅企业的档案,需要人工去档案室借调,看完再还回去,效率很低,现在索引扫描,能实现“秒读”。其次,问流程优化要效率。过去所有的事项都要“一审一核”,现在一些风险低的事项逐步被纳入到直接审批的范围。

    自贸区很多制度创新前无古人,我记得当时推一照多址,有几个受理点,一上班就不停有电话打来咨询,比如机动车维修能不能做一照多址? 为什么不能做? 对于共性问题,我们都是利用中午时间开短会、用微信撰稿,随后跟进书面业务指导,形成固定文件。碰到问题,快速解决、快速形成制度已成为习惯。

    最近,浦东推进“1+1+2”企业登记办理模式,对于变更事项当场办结,申请人有更多的可选服务,比如可当场等两个小时拿照,或是寄递。一线员工就在琢磨,紧急程度不同的案子,是否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袋子来表示? 一线窗口到底应该多久向后台送一次材料?所有的流程优化,都是在不断抠细节的过程中渐渐完善的。“自贸区速度”里,有每一个奋斗者的努力与汗水。

    (本报记者  徐晶卉整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