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12
专题

看不见世界,就让世界看见我们

———上海市盲童学校为特殊学生“点亮心灯”迎接105岁华诞


▲上海市盲童学校校长 徐洪妹
▲在第四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中我校教师荣获特等奖。
▲学校艺术节上师生同台表演诗朗诵 《春雨》。
▲教师指导学生触摸羊的外形特征。
▲校盲人足球队参加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

    让世界,为我们喝彩!

    ———今天,上海市盲童学校喜迎105岁华诞。作为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全国历史最悠久、体系最齐全的盲童学校,上海市盲童学校不仅具有辉煌的昨天,更有着不忘初心的今天,以及砥砺奋斗的明天。

    在这里,无数奇迹变成现实,无数盏心灯在盲童中点亮,继而,照亮更多人,让社会变得愈发温暖。

    “触摸你的微笑,我好像看到了光明,握着你温暖的手,我心里充满了温馨。哪怕风雨模糊了太阳的光彩,有你的爱,我不会停止前行。你的爱是我的眼睛,让我看见白云看见满天星星。春去秋来,你和我心心相印,让我倾听花开的声音……”

    《爱是我的眼》,上海市盲童学校的校歌曾经在不同场合感动观众。打动人心的,是人们心底共同的爱与真,也是盲童们对未来的期许与信念。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美好向善的源力。在上海市盲童学校,爱,还是盲生的眼睛,是孩子们联系世界的桥梁。

    在这所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的特教学校里,在爱的浇灌下,一株株小苗正破土成长,一盏盏明灯正点亮前程。

    “点亮心灯”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今年,是上海市盲童学校成立105周年的日子。上海市盲童学校的105年,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见证了残障人士特别是视障人士融入社会、实践人生价值的巨大变迁。伴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视障人士的生活状态也经历了从“活着”,到“活好”,再到“活出价值”的“三部曲”。那么,如何让盲校的学生能活出价值?

    今年是徐洪妹来到盲校工作的第30年,也是担任校长的第10年,凭着一腔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钻劲,以及对盲校和盲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提出了“点亮心灯”的办学理念:

    通过医教结合、针对差异的方法,关注盲童的生命的价值,引导他们去感知、理解、珍惜生命;在教育中传递知识、培养技能、挖掘潜能,点亮盲童心中自强不息的明灯,让盲童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看到美丽的世界,让每一个盲童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为“活出价值”。

    这盏心灯将温暖心灵,更要点亮人生。

    以培养残而有为的现代化学生为目标,学校重新定义了“残而有为”的含义:“基础扎实,个性突显,人格健全,适应社会。”短短16个字,其背后的内涵与所花费的功夫却十分深厚。

    所谓基础扎实,首先学生要掌握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视觉缺陷补偿的基本技能,这一目标也让盲校涌现出了80多位学生考上了华师大、上师大、第二工业大学。最近几年,有学生考上了华师大的金融系、英语系和中文系等。

    个性突显则要求学生具有音乐、体育、手工、职业技术等一技之长,这一培养目标也使得盲校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残疾人文艺比赛中的获奖专业户,在连续几届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盲校学生都为上海代表团获得了宝贵的一等奖,而且,每次获奖的节目类型都不一样,让人耳目一新。

    人格健全也是盲校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上海市盲童学校始终希望,从这扇充满历史感和荣誉感校门走出去的孩子,都能正视缺陷,乐观向上,自强不息,意志顽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还应该能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心和了解社会并融入社会。

    如今的上海已不再是105年前的上海,如今的上海市盲童学校也早已不再是105年前传教士所办的盲童学堂。

    日出东方,非期骛远,立志求高,每一个走出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学生,都应该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四重奏”让盲童“活出价值”

    1984年,上海市盲人协会主席赵继红彼时还是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初二女生。

    时值第7届国际夏季残奥会在美国纽约举行,与健全人体育同样,中国的残疾人体育也在这一年重返国际赛场。赵继红便是中国残疾人代表团的24名残疾人运动员之一。在B3级别跳远项目上,长着一张圆圆脸庞的16岁姑娘赵继红勇夺金牌。虽然,国人记住的新中国奥运首金大多都是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创造的,但是,赵继红在奥运赛场上实现的“零的突破”,其实比许海峰还要早1个月。

    赵继红的突破,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突破,也不仅仅是残疾人体育运动员的突破,更是上海市盲童学校一代代师生不断追求和实践一个个“零的突破”的缩影。

    在四年前的第八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上,上海市盲童合唱团《Flying Free》的天籁童声曾经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带着观众们的思絮,一起飞得越来越高,飞向自由追寻的乐园。在他们的歌声中,听不到对生而不公的抱怨,更不闻对命运蹉跎的屈服,只有纯净如水的真与善。一曲终了,他们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声乐类节目的一等奖。

    四年后的第九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学生又一次为上海代表团摘得一个器乐类一等奖和一个器乐类二等奖,而这一次,他们的节目又完全换了一种形式。获得一等奖的二胡独奏 《二泉映月》 以其超越年龄的成熟技巧深受评委好评,获得二等奖的弹拨乐合奏《塔吉克舞曲》则是刚成立的盲校“阮”乐团的新节目,8名演员由盲校的毕业生、在校生以及毕业留校老师共同组成。

    2015年,盲校学生合唱队跟着彭丽媛妈妈参加了纽约联合国邮票颁发仪式,他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国内外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市盲童学校已经成为上海特殊艺术舞台上的一株奇葩,在缺少色彩却并不单调的世界里,盲童们创造了一个个令成年人和健全人惊叹的“零的突破”。这些突破的取得,则得益于盲校在校园文化、课程与教学、德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的建设中奏出了一曲科学而又有力的“四重奏”。

    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中创新

    上海市盲童学校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沉淀的特教名校,在传承基础上,近10年以来的校园文化建设又有所创新,重点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加强这一建设。

    在盲校,师生们人人都能朗声背诵这样一首佶屈聱牙却铿锵有力的铭文。

    《炼心铭》

    猗欤吾校,功殊任独;爲天补阙,爲心开目。

    神灯高烛,注我光芒;良师勤勖,示我康庄。

    玉经磨琢,金受锻熔;吾触弥敏,吾听愈聪。

    灵钥既获,启我心珍;南针既得,骋我征轮。

    百事能理,万理咸谙;兴邦伟业,亦获同参。

    寰宇千秋,楷模无数;勉我自强,凌云高翥。

    西有荷马,东有左丘;煌煌巨著,光焰长留。

    非期骛远,立志求高;非曰能之,希彼英豪。

    聚我精神,积吾跬步;发我潜能,展吾天赋。

    吾校所炼,厥维心灵;百年所宝,敬勒爲铭。

    这是5年前盲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立下的铭文,寄托着百年盲校人的理想与信念。同时,盲校还提出了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创作了校徽、校歌,并开展校园文化“十八大名片”的评选,在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促使每一位盲校人拥有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激发全校上下产生砥砺奋进的内在源动力,催人奋进,师生们共同形成“六个一”的行为规范。

    在盲童的眼中,世界的颜色并不丰富,甚至,没有颜色。但是,只要走进盲校的大门,他们每个人都能掌握一技之长,除了寒暑假,几乎每个月都可以在励志节、体验节、学术节、才艺节等文化节中施展所长,生活顿时丰富多彩起来。这些文化节倡导盲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学有特长,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更提倡参加实践活动,融入社会。

    同时,盲校还积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引入ISO9001国际标准,通过各类培训、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和PDCA循环流程。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促进学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形成齐心协力、相互合作、群策群力的工作氛围,并充分挖掘各类教职员工的潜能,发挥个人的各种潜能。

    近几年中,盲校校园发生了不少变化,2012年至2013年,通过校安工程和学校修缮工程,重新改建和装修了教学楼、宿舍楼、康复楼、多重幼儿楼、音乐楼、手工楼、职业教育楼和图书馆等。与此同时,盲校还修建了一条展现百年办学历史的文脉廊,并改建室牌和墙面文化,对每幢楼进行冠名,赋予每幢楼深刻的寓意,形成独特的校园人文氛围。

    文脉廊和校史室建好后,充分发挥出“不忘历史,砥砺奋斗”的教化功能。德育处带领班主任对中小学学生加大盲校百年历史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吟诵“炼心铭”的内容,通过参观校史陈列室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百年办学历程,使文脉廊和校史陈列室变成学生德育教育的基地,激发广大师生爱校、敬业、奋斗、进取的热忱。

    课程创新充分挖掘盲生潜能

    14岁的小刘出生后就因为角膜混浊陆续开了三次刀,尚未度过周岁生日,就已经收到了病危通知书。这个顽强的小生命最终挺过了难关,可惜的是,却因为手术影响到智力发育,直到该入学读书的年纪,除了能勉强说出“爸爸”“妈妈”,其他话都说不出来。2009年,小刘来到盲校。他不仅学会了发音和拼音,老师发现了他对电子琴的爱好,还培养他学习弹电子琴。现在,小刘已经升入启智班,各方面能力都有显著进步。

    来盲校前,小刘曾被几所学校拒之门外,免于失学之苦,得益于盲校根据“医教结合、按需施教”课程理念推出的多重残疾教育。多重残疾课程是盲校一系列共性课程和个性课程的一部分,又在近几年中,以上海市重点课题为抓手,不断开发出康复、保健等个性课程,在教育模式上从单纯的文化教育到构建教育、康复和保健相结合的模式。

    2010年开始,在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根据在校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盲校斥资百万建立康复中心,设有各种功能室以及各类专业的眼科检查设备,配置规模及要求达到专业医疗康复机构水平。自2014年起,上海市残联辅具中心还将盲校纳入上海市视力类辅具学龄段集中申请发放点。新生入学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医生专家会上门检查,度身定制辅具配置方案。

    为了满足每一个视障儿童个性化的需求,学校课题组以“缺陷补偿、开发潜能”为基本宗旨,在大规模调研了解到盲生的教育需求和康复需求比较广泛且对眼病知识和视力保护技巧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开发了各种补偿类、康复类、功能类、保健类和特长类课程。

    一名家住苏州的学生起初需要父母来回接送,学习定向行走后,他逐渐能独立出门,不仅可以独自乘火车回苏州,还能再换乘公交车回家。每次在小区门口看到孩子的身影,母亲总是百感交集,觉得是一种奇迹。

    在盲校的沃土中,这样的奇迹每天都在发生,每一滴汗水都会化作果实,只要奋斗,就有价值。

    打造师德过硬、专业精湛的师资队伍

    特殊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甚至轻视的领域。在2016年的一次论坛中,徐洪妹也曾经面对台下众多同行坦言:“大学毕业分配进盲校的那一刹那,我好像掉进了冰窟窿,面对一群盲生一筹莫展。比较那些进了重点中学的同学,觉得自己的命运特别的不幸。”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徐洪妹很快就改变了想法:“现在想起来我又是那么的幸运,是上海盲校打造了我,成就了我,我今天能够成为一名特级教师,华东师大的特聘教授,上海市的名校长,都要感谢上海盲校……”

    徐洪妹来到盲校任教是在30年前,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与今天不可同日耳语,不过,每一个下定决心来到盲校的年轻老师,也都是抱着一颗“燃烧自己,照亮盲生”的心。

    “从学校试教出来,一边是车水马龙,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一门之隔的校园却安静祥和,像两个世界般。我当时就对自己说,留在这里,不挑了。”199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凃传法因为这个感性的原因,站在盲校门口的短短数秒内,定下了今后的路。

    20余年前,即将大学毕业的朱敏到盲童学校附近一所中学应聘,偶尔看到这所学校,带着好奇心走了进去。透过窗户,她看到一位老师正用手工缝制的中国地图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虽然看不见,但他们脸上的幸福笑容深深触动了朱敏,她当即改变主意,成了这所特殊学校的一名老师。

    2006年,任铮浩作为全国第一批考入普通高校随班就读的盲人高中毕业生,顺利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几年来,像任铮浩一样从盲校升入高校就读的毕业生已有80余人。任铮浩是朱敏的学生,他深切感受到老师的无私奉献,以及读书对命运的改变,因此,在毕业后就回到母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特教老师……

    正是因为盲校有这样一群不计得失、一心奉献的老师,才给盲生们构筑起坚实的肩膀,让他们可以放心地踩上去,用力追寻更远的未来。

    为更好打造师资队伍,上海市盲童学校还在10年前全校只有一名高级教师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夯实基础,分板块培养,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全校已有一位特级教师,12位高级教师。17位国培对象,有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对象各1名,长宁区学科带头人3名,区教学能手10名,教坛新秀3名,2015年一名教师当选上海市“十大教书育人楷模人物”。学校还积极开展35岁以下青年教师“未来之星”培养工程,形成骨干教师梯队。

    105岁,对人类的生命而言,已是垂垂老矣。然而,上海市盲童学校却不断焕发出青春的朝气与进取的锐意。

    105年,是一段厚重的积淀,是一声出发的号角,是一次崭新的出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