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7
文汇教育

影响学生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徐瑾劼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简称PISA)自2000年发起以来,每3年测试一个领域 (阅读、数学和科学),到PISA2015时,这一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型教育评价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了整整2轮。全球参加PISA2015的学生恰好是第一次PISA测试(PISA2000) 举行那年出生的。此次,上海和北京、广东、江苏共同参加了PISA测试。而且,此次PISA测试正式把评价领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扩展到非认知领域,开始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体验、经历和感受。

    PISA2015测试采用学生自陈式报告的形式询问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许,并且把学生在心理上对他们生活的总体评价界定为“生活满意度”或称之为“幸福感”。

    根据PISA2015数据结果发现,中国 (四省市)15岁学生的幸福感指数 (6.83) 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 平均水平 (7.31)。在其他PISA成绩表现卓越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15岁学生的幸福感也显著低于OECD平均。

    那么,是学习刻苦、竞争压力大导致了学生不幸福?

    答案并非如此。

    PISA2015数据结果给了我们两个意外的数据发现:

    第一,PISA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与排名在后10%的学生相比,他们对生活满意的水平一样;第二,未发现学生学习时间长短 (包括校内或校外的学习) 与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关联。

    那么,到底什么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呢?

    考虑到15岁学生的幸福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幸福感更多依赖于来自学校、同伴和家庭的体验和经历,因此PISA2015分别从学习体验 (课业焦虑、成就动机和学业期望)、同学关系、学校归属感和家庭生活这四个方面综合讨论与学生满意度的关联。

    合理调节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动机越高、成绩越好,但焦虑也越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想要在竞争中去达到卓越标准的需求。PISA2015沿用了该定义把成就动机界定为学生“把追求学业上的卓越设定为个人的目标”。

    根据PISA2015数据结果,学业成就动机最高的学生要比学业成就动机最低的学生在科学成绩上存在大于一个学年的差距。

    有趣的是,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具强烈的学业成就动机,更期望在学校被认可。但成就动机越强烈,学生对考试的焦虑也越严重。

    越想在考试和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学生,他们越惧怕失败,即使已为考试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仍然很焦虑。

    中国 (四省市) 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指数为0.11,显著高于OECD平均 (-0.01)。但同时考试焦虑指数(0.23) 也显著高于 OECD 平均(0.01)。

    然而,确实有少数国家能够兼顾学生学业成绩优异,生活幸福感水平高,同时对学业的焦虑感也较小,如芬兰、挪威和瑞士。

    减缓学生对课业的焦虑感,提高教师提供个别化指导的专业能力

    在OECD成员国中,59%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会担心考试有难度,66%的孩子担心会考不好;55%的孩子表示即使他们准备充分,仍然会对考试很焦虑。所有国家的女孩,在课业和考试上都比男孩更焦虑。

    此外,无论学习成绩好坏,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业感到焦虑。PISA2015数据显示,63%科学成绩位于低端的学生和46%科学成绩位于高端的学生,他们即便认为自己已为考试做好了准备,却仍然很焦虑。

    PISA2015还发现,如果不综合考虑学业动机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课业焦虑与学生成绩负相关。这说明,焦虑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那么该如何缓解焦虑呢? 数据结果提示我们,如果教师能对学困生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变焦虑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弱化这些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生评价中,要知晓如何设计测试,例如,考试或测验从易到难,这会让学生更有一种自我掌控感;或者在高利害的评价之前先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技能。

    重视家庭温暖,家长多花时间与孩子交谈、一起晚餐

    在童年和青少年早期,父母是孩子连接社会最核心的纽带。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甚至比同学或同伴关系在塑造学生社会性方面的作用还要显著。

    PISA2015测试通过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 (可选) 来同时考察和互证家长和学生眼中的亲子关系。考察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家长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兴趣和家长给予孩子的情感支持。

    结果发现,家长经常花时间与其交谈、吃饭和讨论在学校表现有多棒的学生,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水平更高。这种可能性达到了22%-39%。其中,花时间与学生交谈是发生频次最高的亲子活动,且与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强相关。

    此外,PISA2015数据结果还发现,家长经常花时间与其交谈的学生,他们的科学成绩要比那些报告其家长没有经常花时间与其交谈的学生领先三分之二个学年的差距。

    在控制学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因素之后,这种成绩上的优势仍然维持在三分之一个学年。这说明,家长经常花时间与学生交谈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

    中国 (四省市) 的PISA2015数据结果显示,有72.1%的学生表示家长经常会花时间与他们交谈,比例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 (86.1%)。这说明,在提高学生幸福感和成绩上,中国家长可发挥的空间还很大。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PISA2015数据结果显示,能够全家坐在一起吃晚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无论男女,对生活的满意度均会更高。晚餐时间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谈话空间并且按时吃晚饭也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应更多参与和了解孩子校园生活

    那么,家长花时间跟孩子聊什么呢? 这是PISA2015测试中在家庭情感支持维度上关注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校园生活有多大的兴趣?

    PISA2015数据结果发现,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及其校园生活感兴趣的程度也会影响他们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和学习的动力。这种关联性在成绩不良的孩子身上更加明显,且这种影响要强于学校资源等其他因素对这类学生的影响。

    此外,家长的作用还可以缓解学生,尤其是女生对考试的焦虑。PISA2015数据结果显示,能够察觉出家长在鼓励其相信自己有能力的女孩,她们对学习产生紧张感的可能性就越低。

    根据中国 (四省市) PISA2015数据结果,中国15岁学生表示家长对他们校园生活有兴趣的比例为93.1%,显著高于OECD平均值。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师助力“快乐学校”

    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还应是连接学生与外界的纽带。学校应该让孩子变得更加耐挫、与周围的人更加亲近、对未来有更高期待。

    青少年往往寻求更强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以及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PISA2015数据结果显示,越具学校归属感的青少年,越能在学业上表现优越并在学校获得更大的动力。

    PISA2015在学校归属感上主要关注学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纽带的紧密度以及他们被同伴的认可度。总体看,中国 (四省市) 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并不高,均值为-0.33,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 (0.02)。

    从学生在相关题目的回答看,64.6%的中国四省市15岁学生表示他们对学校有归属感,OECD国家的平均值为73%。

    那么,如何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呢?PISA2015数据发现,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的支持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校的快乐体验。如果把学校按照学生满意度水平进行划分为两类:“快乐学校”和“不快乐学校”,它们分别指代学生满意度水平高于或低于国家或地区该项指标平均值的两类学校。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教师给予学生支持指数上,“快乐学校”显著高于“不快乐学校”。

    综上所述,从总体看,要想改善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并非靠父母、靠学校或靠教师单方面能实现的。我们必须要家庭-学校-教师三方协作,共建“快乐学校”和孩子的幸福生活。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