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0-26 第27,75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9版:论苑

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

——上海市第39期中青年理论骨干学习研讨班学员论文选刊(一)

       编者按 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举办的上海市第39期中青年理论骨干学习研讨班日前结业。本期研讨班以“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学员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决策部署,深入研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撰写理论文章。为促进学习研讨成果转化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际成效,本报选刊部分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丁长艳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新征程中党不断自我革命的发展目标。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形式上历经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意味着,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在理念、原则和模式方面进一步体系化、集成化和规范化。这意味着,党的自我革命具有了一种典型的强规范性特征。
      
       所谓强规范性,从实践角度看,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把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相关的体制机制,初步构建起一套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同时,强规范性也集中体现在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它是一种自上而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组织化机制,旨在解决政党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问题。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与党自身治理现代化及其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双重规范化趋势相适应的,强规范性是党自我革命获得可持续发展、进而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现代化导向和实践要求。
      
       首先,思想建设上,夯实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念规范。塑造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在党内政治生活与组织生活的运行中,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观念规范,促使党员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内教育制度,完善党性锻炼方面相关的体制机制,解决好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其次,组织建设上,完善党的组织功能体系。科学的组织体系和功能设置,是党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组织基础。党组织功能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健全的组织体系基础上的,它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方面,提升党内组织权力运行的闭环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水平。同时,组织功能应遵循现代政党沟通规律,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在组织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功能与特点,重点规范和完善党中央和国家机关“最初一公里”、地方党委“中间段”和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的功能定位,实现党内上下贯通与执行有力,确保党中央的领导、权威。
      
       再次,制度建设上,夯实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数量、功能与结构上实现了系统集成,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以部委党内法规、地方党内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组成的科学结构。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代表的制度规范,更加突出理念的系统性、内涵的全面性、机制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了党内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在党领导国家与社会体制机制的规范化方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不同领域内党的领导制度规范的科学性,强化不同领域选人用人机制的精准性,提升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衔接性,从而实现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全方位覆盖、全角度融合、全过程协同。
      
       最后,责任建设上,塑造现代政党问责制度。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核心因素是实现政党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塑造现代政党责任的结构、制度和体系。要将党承载初心和使命的政治责任转化为明确具体的全面领导责任、长期执政责任与自我管理责任,这是政治责任规范化的前提条件。要厘清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内涵边界,这是组织责任规范化的基本要求。要将各级党委的集体责任部门化与个体化,实现政党责任的可明确、可量化和可问责。将政党责任之严的导向、标准和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确保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形成合力,实现政党责任的可执行、可监督和可问责。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四个维度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张宗峰
      
       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各要素基于内在联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有机整体,涉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方面面,需要体系化系统推进,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在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
      
       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全面从严治党组织体系。组织要素是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机构支撑和保障力量,组织体系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关键所在,全面从严治党要依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来实现。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党的各级各类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一般党员干部、普通党员,确保覆盖对象上无漏洞无死角。无论是在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构成的党的组织体系中,还是在由机关工委、教育工委、企业工委、两新工委、街道党工委等构成党的各类工作委员会中,以及设置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的党组中,都应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到党的组织设置到哪里,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影响力就体现到哪里,全面从严治党就同步跟进到哪里。
      
       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时之举、权宜之计,而是管党治党的长久之策。只有上升到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层面,才能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构建提供必备的制度保障、制度支撑。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突出依规治党、强化制度安排,涵盖支撑管党治党的根本制度、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等在内的一整套党内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应着力完善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将制度建设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各方面、各层级,构建更加健全的体制机制和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度法规,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扎实推进,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只有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确保法规、制度“带电”“长牙”,才能使党内法规更具有权威性,制度执行力切实得以增强,从而系统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根本制度性保障。
      
       健全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监督体系。科学有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要健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进一步织紧织密监督网络,不断延伸监督触角,切实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神经末梢”。坚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要求,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持续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党内监督体系、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和基层监督体系,以环环相扣的监督体系来保障不同体系之间有效衔接。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赋予纪委协助党委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职责,要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促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强化责任担当的问责机制,用好问责利器,既防止问责乏力,又防止问责泛化。不断完善、优化合力型监督体系,推动党在不断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中永葆活力、长盛不衰,为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应围绕权力-责任-担当-监督-执纪-问责这一主线,跟进监督、严明纪律、严肃问责,推动党内责任制、监督制、问责制的“三联动”。对标职责定位,压实各级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的监督责任,推动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切实担负“一岗双责”,普通党员各尽其责。不断健全纵向上贯通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三级组织体系,横向上覆盖党的高级干部、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普通党员,贯穿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各项建设领域范畴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目标体系,确保每一类、每一个党内主体都知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该做什么”。着力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营造全党动手一起抓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担当局面,有效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大学)
      
       坚持三个问题导向深化自我革命
      
       ■王建新
      
       “自我革命”首次提出于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此后便高频率地出现于各种重大场合和重要文件之中,无疑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其中的重要要求。自我革命的理论创新过程同样要坚持问题导向,主要解决政党建设、政权巩固和事业发展三个层面的问题。
      
       政党建设:自我革命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有效路径。自我革命首先是要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党中央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开展系列主题教育,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构建党内外监督体系,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充分表明了自我革命是党的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
      
       当前,中国共产党拥有9800多万党员,5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大党独有难题。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并要求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实践路径。
      
       政权巩固: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历代政权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人民监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宣告:“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由此,自我革命又明确了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导向,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长期执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就被我们党视为三大法宝之一。在连续执政74年的进程中,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我们党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并进一步激活党的建设这一法宝作用,走出了自我革命巩固政权的新路,这是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发现。在理论上,自我革命的提出澄清了党内外长期以来“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认识误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同时,自我革命向外界传达着我们党致力于长期执政、捍卫人民政权的拼命精神、信心决心和勇气意志。在实践上,我们党是具有执政地位的革命党。首先,它是党领导下的自我革命,这保证了组织性和规范性。其次,它摒弃群众动员的方式,这保证了法治化和稳定性。最后,它的对象是党内阻碍长期执政的因素。这一点在反腐败斗争中体现得最明显。
      
       事业发展:自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引领力量。自我革命的首次提出就是基于社会革命导向的。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党中央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体制等作出改革部署,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国资国企政法军队改革、“放管服”政策落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健全等,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自我革命引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首次并列提出“两个革命”:“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不久后召开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正式明确社会革命是自我革命的目标:“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目前,这个要求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首次写入党的二十大修订的党章之中。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姚莉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中国人的精神符号,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以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绚丽华章为时代使命所凝炼而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开创新生活。当下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崭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追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并思忖新时代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论涵养。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正是党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社会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多层次、全方位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航程。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也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宏伟目标,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团结奋斗有着共同的价值认知,对实现中国梦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激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和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流淌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无论是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还是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亦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都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如何在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用,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着实践。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中国始终以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为己任,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进行的价值阐释,而且,它还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形成对全体人类的价值关切,有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为全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价值追求,积极寻求着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共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的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作为历史渊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要在充分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思想和文化的主动,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在中国大地的广阔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来回应中国当代现实问题,充分彰显出文化主体性。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孙宇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可见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意义举足轻重。
      
       历史自信指历史主体对于民族、国家、政党历史所取得的奋斗成就、所形成的奋斗精神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自信,是指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由此扩展到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坚定自信。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于民族、国家、政党的文化源脉、文化信仰、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进步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坚定自信。
      
       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凝聚、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是在历史自信中形成的,离开历史自信的文化自信只能是空泛无物的自说自话。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考古事业居功至伟。”文化自信是在对历史进步、历史成就、奋斗精神高度肯定基础之上油然而生的自信,不是外力强加的自信。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鸦片战争时期,我们很难直起腰杆、意气风发谈文化自信。对历史的基本认知,是客观评判历史得失,肯定历史成就,反思历史失误,促进历史前进,认同民族国家文化的前提。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文化自信是历史自信的血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的大问题。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纵观人类历史,军事力量强大的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几大帝国由于缺少占主导地位的统一的文化,结局都是走向解体。苏联因为文化领域出现缺口,意识形态被颠覆,最终也走向解体。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了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历史与文化相伴而生,关系紧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领会真理的力量、汲取精神的力量、凝聚奋进的力量。在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我们能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光,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勇气和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