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0-14 第27,74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7版:文汇教育

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建设教育强国矢志担当

青少年学生来到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走进校史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在历史记忆中感悟先辈志向与信念。 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编者按
      
       今年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以崇高使命,勉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形成了“师者,人之模范”的教师标准。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承转化,是对优秀教育工作者育人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着眼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立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局,更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报邀请沪上一批知名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分享、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心得感悟。
      
       点亮前行明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于漪
      
       在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勉励广大教师要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启人深思,又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憧憬,内涵极其丰富,多维、立体,德、才、识、能高度统一,既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树立理想的高标,更给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明亮的精神引领和强劲的精神力量。
      
       教育家精神镌刻着中国特有的印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包含了蓬勃的时代特征和责任担当的时代使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家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师道文化中崇尚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气象、大格局、大胸怀,“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的准则榜样作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自我修为砥砺等精神资源,虽诞生于历史的深处,但随着岁月的淘洗、检验,不断赋予时代的意蕴,焕发出新的活泼的生命力。
      
       教育家精神彰显了时代特征和时代使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是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学识教学境界、爱生奉献境界、学习修为境界的原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教育是强国建设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是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保证是党的全面领导。教育工作者对“心有大我”的“大我”要有清晰的认识、深刻的理解、浓郁的情感、由衷的敬仰。心里装着民族、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就会志存高远,立足教育岗位;至诚报国,就会真切体悟到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更是人生的理想。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值得用整个生命拥抱的人类最进步的事业。
      
       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有这样一种自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教育好后代,就是要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安心。至诚报国,就是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和全国许多优秀教师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也是广大教师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奉行“三传播”“三塑造”的思想指引,努力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目标追求,用心、用情、用力奉献心血和智慧形成的志向、道德、思想、品格、学识、视野、才能、方法等诸多经验的凝练与升华。点亮了教育家精神这盏明灯,1800万教师奋发前进的方向更清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的大计的责任担当更有毅力,更有底气,更能主动积极地调动生命的精华奋力拼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教育家精神科学内涵极为丰富,每一条都是立德树人的锦绣大文章,我虽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仍然要像中青年教师一样,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我,努力践行,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奉献微薄之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者为“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林忠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为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创新人才。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聚焦“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影响了一代代青年学子。一个国家有一批以国家兴盛为己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强国;一所大学能培养一批这样的栋梁之才,才能成为一流大学。而教育工作者只有以为国家兴盛培养栋梁之才为目标才有可能堪称教育家。
      
       家国情怀应当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情感层面,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满怀热爱,对社会发展和祖国强盛充满向往;在追求层面,怀有强烈的成才报国愿望,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得失,苦练本领、为国奉献;在认同层面,始终饱含对国家的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收入因工作性质、工作地区不同有了差异。这也使得一批优秀的学生没有选择在最有利于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上为祖国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对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和就业引导不够重视。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同时,应当更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坚定为国家作贡献的意志和决心。这不仅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子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也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
      
       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树立志向、确立目标、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自己乃至整个社会就要旗帜鲜明地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导向,厚植家国情怀,合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
      
       127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杰出人才,涌现出了黄旭华、徐光宪、朱英富、孔海南等一大批科学巨擘和工程巨匠。他们志向远大、本领过硬,扎得下根、吃得了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用毕生精力诠释了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近年来,上海交大持续强化学生就业引导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持续十余年在开学第一天主讲“新生第一课”,主题就是“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各学院的书记、院长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与专业认同,引导他们将专业所学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融合,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如何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年,学校毕业生赴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就业率、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人数均逐年上升,一大批交大学子走进关键领域重点行业,深入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一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过硬本领的时代新人,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责任,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全面系统深入的变革。
      
       一是重塑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更优秀。一直以来,学业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容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维度成长。好的教育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多维度成长,助力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增值。
      
       二是贯彻因材施教,全面提升育人能力。高校的重要责任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着力推动人人成才。上海交大在本科生培养中,面向前1%学生有“进阶式学术挑战计划”,面向前10%学生有“高阶性学业挑战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有“全方位质量提升计划”,面向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有“攀登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成才机会,为将来作出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专业认同,爱国从爱专业做起。学生们在初次选择专业时,由于缺乏对各专业的深度了解,容易受到社会上对专业评价的影响,使得部分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民生的学科受到冷落。在大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建立准确的专业认知,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需要和社会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
      
       把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
      
       ■方守恩
      
       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宏阔的工程,中国教育既具有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性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守望着五千年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中“师者匠心,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传承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因材施教”“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教育智慧,同时它又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内涵。教育家精神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质特征,坚持了教育的人民性、实践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实践而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对马克思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为高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当下,教育家精神是在“两个大局”历史方位上,党和国家对教师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提出的时代标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兴国家与发达大国间科技与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险滩急弯、艰难险阻。这些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高校教师应努力“跳出教育看教育”,把教育放在整个国家发展大局中来看待,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肩负培养时代新人、推动科技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在应对百年变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智慧与力量。
      
       展望未来,教育家精神为建设一支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伟业的教师队伍描绘了宏伟前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教育、科技、人才起到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而“教化”的关键,在于教师。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锻造一支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必须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把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在奋进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实现对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标准,是确保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言谈举止会对学生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弘扬教育家精神,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充分唤醒广大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主人翁精神。教育具有鲜明的目标归旨,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工作能力,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把立德树人、勇攀科技高峰和服务国家需求作为人生追求。近年来,同济大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服务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大批同济教师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创新成果布设在深海和深空,在人工智能、深海观测、智慧交通、环境保护、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是崇高理想、伟大事业在个体奋斗中的生动体现,是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奋进征程中给人以无穷力量。近年来,同济大学开展“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追求卓越教师奖”等评选,并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郑时龄、全国道德模范汪品先、全国优秀教师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吕西林、全国优秀教师和上海市教育功臣常青等一批“大先生”;还有多位教师和教师团队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这些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在他们身上,既见理想信念,又见人格风范,更见家国情怀。可以说,一代代崇尚榜样、争做榜样的同济教师,传承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精神血脉,也为“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期同济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用心做人用心育人,点燃学生心中火种
      
       ■闻玉梅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方面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最需要做到的是用心做人、用心育人,而真正的教育家确应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育人。
      
       所谓用心做人,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有国家、有人民,也就是教育家精神中的第一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样才可能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所谓用心育人,是因为教育本身是用心点燃心的工作,唯有用心,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所谓育人,不是灌输、不是简单塑造,唯有用心,方能因材施教、乐教爱生。用心做人和用心育人,两者不可或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没有用心做人,就不可能用心育人。
      
       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和影响,对人生未来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我自己在大学期间遇到的三位导师对我影响至深。可以说,他们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印证了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影响了我的科研、从教之路上的每一次选择,且让我能将他们的影响传承给我的学生。
      
       我的第一位导师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余贺教授。记得当时麻疹病毒流行,而我国又缺少麻疹疫苗。余贺与众多的科学家以及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合作,共同开发出“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直到今天,上海的麻疹疫苗毒株仍然是“沪191”。可以说,他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学生辈做出了榜样,那就是科学工作必须实事求是,用开放的胸怀合作,以人民利益为第一考虑因素,也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给包括我在内的他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日后,当我从事研究时,只要觉得这项工作能够对国家、对人民有益,就不会考虑其他因素,先做起来再说。不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红眼病研究、还是后来的乙肝疫苗研究,莫不如此。
      
       我的另一位导师是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林飞卿教授。她一心一意为国家育人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改革开放后,我第一次出国交流三个月后回校,学校让我担任微生物教研室主任。此时正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来访学邀请。为难之际,年过七十、退休多年的林老先生站出来说:“闻玉梅需要在国外的研究环境再多留一段时间,这一年的主任,我来做。”后来,林先生觉得我跟随她学得差不多了,又把我推荐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少文做“徒弟”。这两位先生都用自己对学生的大爱,对教育的执著给了我人生路上诸多指引。而两位先生更是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是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人。
      
       学习领会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有所思考:教师在育人中究竟该起什么作用。我们现在有不少老师和学校,都是以“塑造”人的态度来做教育工作,这不是育人的真谛。教育家精神中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充分说明了教育工作者是培育人而不是塑造人。所谓育人,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火种,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充分的育人智慧,因材施教,启智润心,让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都能够燃烧起来。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是不同的,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用爱,努力去了解、关心他们。我的三位导师,都曾经针对我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不足给出很多的指导,而我也会像他们这般,在带教学生的时候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比如,对于一些不太善于表达的学生,我给他们设定要求,每次开学术会议,必须坐在第一排,而且每次都要提问。我出国开会,只要有机会,也都会带着他们,督促他们提问。提问的过程,既促使他们通过思考带来学问的增长,同样也让他们能在参与重大学术探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另一些口齿不够清楚的学生,我则会要求他们在组会上读报,以此来锻炼发音。现在,这些学生,不少已成为学术界独当一面的学者,或是成为一些医科院校的掌门人。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还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老师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局限在眼前的小小一方天地里,而是要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为国育人。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创始人)
      
       做教育家精神的坚定践行者
      
       ■许涛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要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争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先锋之师、精锐之师、模范之师。
      
       第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高校教师既是高水平人才的代名词,又是培养和塑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燃灯者、引路人。上海财经大学校训中的“经济匡时”四字,鲜明表达了我们所办的财经高等教育旨在培养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服务于国家、奉献于时代重任的卓越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端智库平台的渠道作用,为党献计、为国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为着建设祖国”的豪迈誓言。
      
       第二,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言传身教”便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方法论。在学生心中,教师更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学业向导。办好新时代的高等财经教育,需要我们既深入贯彻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树立底线思维,严守教师职业道德,时刻以高标准的师德师风要求省察克治;见行为、作表率,主动带领学生调查研究、开展社会实践,“跑出学校门,到实际工作中再去学习”,引导学生到田间地头的基层工作中磨炼专业本领、感悟社会百态,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三,增长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兼顾“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拟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是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在精进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上海财大重视通识教育,通过出台思政课综合改革3.0方案、新时代美育工作行动方案,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适应学生成长新需求,全面优化升级全校三全育人能级,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纳入全学段学生培养全过程。
      
       第四,端正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终身学习、知行合一是教师巩固知识优势的“职业必修课”,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的“职业基本功”。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挑战,唯有始终保持开放创新的教学心态,敢于向学生学习,善于拜人民为师,紧跟时代潮流,更迭知识体系,才能够做好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者和开拓者。
      
       第五,秉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常怀爱生之心、甘为育人之梯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最生动表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爱育爱,及时跟进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用心倾听学生合理诉求。近年来,上海财大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校园基础设施、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一系列真招、实招,切实解决学生的“急难愁盼”问题。教师在走近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做学生心目中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六,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兼济天下”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是弘扬和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应有之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贤“家国天下”的教育格局,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的演进趋势,不断拓宽国际教育视野,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坚定不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以“两个结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育家精神的六大意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原则镜鉴。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秉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范先群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阐释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坛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善良底色,秉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新医科”建设,引导学生潜心基础研究,提高临床技能,持续提升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打造高质量医学教育体系。
      
       就医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尤其需要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发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努力成为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学的“大先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高等医科院校而言,还要坚持全球视野,强化“以才引才”,千方百计引进“高精尖缺”的全球顶尖人才,举荐一流的海外人才和创新团队;坚持引育并举,构建定位清晰、层次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引育体系,分层分类构筑人才梯队,打造战略人才力量,优化识才、爱才、敬才和用才的良好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打造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大师级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03人,2021年以来新增国家级人才73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医学关键问题,先后成立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上海市病毒研究院、松江研究院、数字医学研究院、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医学装备和技术研究院和康复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平台,在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中,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将大医精诚、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建院70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师生在抗美援朝、防治血吸虫病、唐山抗震救灾、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和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灾难和重大疾病防治的紧要关头,不惧艰险,挺身而出,始终冲锋在战斗的最前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拥有7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和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2家附属医院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有效推动临床研究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进一步提升疑难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通过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建设,推动附属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提升我国医疗健康水平和临床服务能级。
      
       当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在高质量推进浦东校区建设,打造海南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全球健康学院和全健康研究院,为建设健康中国,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建成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刘承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方向。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来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教育事业。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
      
       回答好这个根本问题,教师是关键。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教师首先要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传道者必须先明道、信道。就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而言,要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师始终要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人无精神不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精神支撑和引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有名的综合激励模型,谈到一个人在努力的前提下,工作绩效既取决于个人能力、环境因素等,也取决于个人对工作的认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正丰富和深化广大教师自我认知的精神内涵,为广大教师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全社会应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而教师更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坚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满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同样,广大教师也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严于律己,关爱学生,自觉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言传身教,润己泽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以人格魅力呵护、引导学生,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进一步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弘扬师德典型,完善师德规范,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师德修养结合起来,提升人格品质,涵养情怀德行,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发展。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建设这样的教师队伍明确了全面系统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以此为引领,必须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丰厚学识功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当前,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应对信息化数字化孕育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乃至范式的深刻变革,前瞻谋划、先发布局,在学习革命和教育发展方式、治理方式创新转型中赢得主动。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一方面引导教师着眼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和解决真问题,不断学习探究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更好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面对青年学生日益丰富的学习手段和社会化途径,在课堂内外以更大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交互性、合作性更强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断增强做好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能力本领。
      
       (作者为东华大学党委书记)